首页 > 新闻 > 正文

嘉博文的“蓝色情怀”——土生万物,万物归土

时间:2014-06-04 12:5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成苗苗

“蓝色经济将生态系统的卓越成就应用于经济体系,使得人类系统。甚至是一切生物系统都能够稳定地、安全地沿着进化和再生之路持续前进”,这是对《蓝色经济》一书的简介。倡导道法自然,寻求在总量上不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的经济发展模式。近期,蓝色经济成为一股新的思潮,引发社会各界对发展的审视和重新思考,特别是环保产业。5月23日,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第十五期环境技术沙龙”召开。

“中国人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我一直从农业角度上看待废弃物,十几年的研究中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产业和相融合的产业之间的对接点是什么?与其说它是一种技术,一种商业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心。”这是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于家伊在沙龙上参与讨论时的讲话,她对蓝色经济的理解是“土生万物、万物归土”。

于家伊认为,土是万物治本。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袁隆平有一句话叫‘良种、良法、良田’,其实应该倒过来:良田、良种、良法。良田是缺一不可,在贫瘠的土地上去育种,遗传因素的衰减是非常厉害的,因此良田是基础,也就是顾本。”

中国几年前的农业生产,是食物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过程,而伴随着食物转移的,是土壤中的有机质,于家伊认为其本质是碳元素。然而这些有机质常常是有去无回。于家伊介绍,在经济欠发达时代,人们用秸秆还田的方式实现小范围的有机质循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从餐桌到田头的碳反哺逐渐缺失。长年累月的碳元素输出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质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土生万物,碳元素也随万物流失。

于家伊认为:“按照自然循环的规律,这些碳资源应该重新回到土壤中去,这样才能让整个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下去。”

以此为目标,十多年来,嘉博文一直致力于利用餐厨废弃物制备生物腐植酸肥料,有机肥施用到农田中,实现了碳元素的循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产量。从农田到餐桌,从餐桌回到农田,“万物归土”,无所失,无所费。这与蓝色经济的理念不谋而合。

蓝色经济提倡道法自然,取之于自然,还于自然,将人类的生产生活放在生态大循环中看待,整个过程不产生自然资源的消耗。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为增加农作物产量而长期施用化肥,导致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壤都酸化、板结严重,总磷总氮严重超标,碳元素严重缺失。有机质的缺失造成化肥不完全吸收,挥发到空气中进而造成大气污染。而施用高碳肥,一年可以减少至少30%-50%的化肥使用。从而避免对土壤的伤害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从土壤的利用到修复过程中,实现了蓝色经济“零排放”的理念。中国“蓝色经济学”倡导者朱盾鸣认为,嘉博文的模式是最接近蓝色经济的。

蓝色经济不仅仅要解决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同时也关注经济,推崇从自然界寻找厚利商机。傅涛认为,将蓝色经济所说的道法自然应用于经济领域,应是利用而不消耗自然能源和资源创造财富增量,而不是简单的从运送自然资源中获利。对此,于家伊持相同的观点,她说:“我们就是要搭建一个农业平台,创造价值,将这个价值从低级产品转变为生态产品并从中获益,把废物变成新资源,让大家都受益。”

对于环保企业,于家伊从蓝色经济的视角做了思考。《蓝色经济》一书提到,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盛行了两个世纪的‘增长-消耗-处置’的循环模式变本加厉,为了满足对物质的过度需求,已经让整个社会万劫不复。”当今的环保企业正式“处置”环节的主力。于家伊说:“作为一个点,我们自己在做环保,但回过头来看,我们可能是环境的破坏者,这是道德的悖论。”对此,朱盾鸣曾表示:“蓝色经济的提出,不是为了环保而做环保,而是为了消灭片面环保而做环保,只有整个大环境都环保了,才是真正的环保。”嘉博文的实践对蓝色经济做了很好的诠释,然而,环保产业如何真正践行蓝色经济则需要长期的摸索。

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专家、企业家代表将继续对此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敬请期待。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