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系列三】垃圾分类的目标、原则及评判标准

时间:2018-09-11 13:29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兰亚军

【系列一】写在垃圾分类作战正酣之际:其六大理念和“12345”法则

【系列二】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属性

前面说了,我国的垃圾分类试点开始于2000年6月,当时的建设部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厦门、桂林8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其实,北京、上海、广州试点更早,迄今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到现在,却依然“涛声依旧”,还在试点。

  根本的原因,是垃圾分类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还有,对垃圾分类的本质和规律,我们没有客观和清醒的认识。

  一、垃圾分类的认识误区

  1、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特性认识不深入。垃圾分类工作具有五种特性:广泛性(涉及到每个家庭和各行各业,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性(日复一日都产生垃圾)、专业性(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涉及环保、管理、经济、哲学等多学科)、环闭性(宣、投、收,运、处、用等诸多环节,而且还环环相扣,一环脱节,前功尽弃)、系统性(庞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协调难度很大,非轻而易可获成果项目)。

  2、对垃圾分类的属性认识不清晰。很多地方,因对垃圾及垃圾分类的属性认识不清,有些认为垃圾分类完全是市场行为,政府和社会基本不参与;有些地方又认为垃圾分类完全是公益行为,又缺少市场的参与。没有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没有形成合力。

  3、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垃圾”和“垃圾分类”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垃圾分类是一项全社会深度动员和参与的一项工作,具有社会性。由于垃圾运处理之前由城管环卫部门负责,实施垃圾分类后,由于对垃圾分类认识不清,当地政府“顺理成章”把此项工作交由城管环卫部门主管,有些地方垃圾分类工作没有做好,还要问责环卫部门,使城管环卫部门成为“背锅侠”,确实有点“冤枉”。垃圾分类应该由当地政府“一把手”来抓,环卫主要牵头部门是可以,但由政府负责。

  4、分类目的不明确。很多城市,对推行垃圾分类的目的不明确,没有真正明白要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主要动力来自:

  一是领导的要求:国家的要求、省里的要求、市里的要求

  二是相互比较:别的城市都在做,自己的城市也不能落后

  三是各方压力:来自环保组织、媒体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5,分类的目标不清楚。不清楚分类的目标是什么?不清楚短期目标是什么、中期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又什么?就像修路和建楼,没有设计图和施工图,结果,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比较被动和盲目,最终以失败结束。

  二、垃圾分类“试点陷阱”

  总结我国18年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会发现很多城市都出现“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冷冷清清”的现象。很多城市都在做试点,而且还进行了多次的试点,但却不清楚为什么要试点,试点中要发现什么问题,最终如何解决?很多都是为了试点而试点,结果都无疾而终,我们称之为垃圾分类“试点陷阱”。

  很多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有一个通用模式和流程:

  1)领导重视,反复开会;

  2)编写垃圾分类方案;

  3)设立试点,选择有限的区域尝试;

  4)财政出钱,买分类垃圾桶,买分类垃圾收集车;

  5)开展宣传、在试点花钱搞活动;

  6)活动搞完了,钱用完了、垃圾分类热情消退;

  7)媒体和环保组织开始诟病政府的垃圾分类;

  8)领导又很重视,再反复开会......

  为什么试点?试点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

  垃圾分类试点,就是垃圾分类的“试验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局部地区的试验,总结成败得失,完善方案,寻找规律,由点及面,把解决试点中的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从而为更大范围的改革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和标杆。

  正如,科研成果在面世之前,先要进行实验室试验,接着是“小试”,也就是根据实验室效果进行放大,然后还要“中试”,就是根据小试结果继续放大,成功后才可量产。垃圾分类的复杂性是任何科学研究都难望其项背的,试点更为重要。

  三、垃圾分类“五层认识”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一个事物,都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垃圾分类也是如此。

  第一层认识:碎片化。没有做或刚开始做时,觉得垃圾分类很简单,要么分两类,要么分三类或四类。然后,在试点小区给居民发两个桶或三个桶、四个桶,在简单的宣传动员后,垃圾分类就开始了。此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前端分类这个“点”上,属于孤立的零散的碎片化的认识。

  第二层认识,系统工程。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前端分类投放、还包括中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后端分类处理及利用等环节,而且这些环节不但“环环相扣”,而且“一环失守,全盘皆输”。如果仅仅是做前端分类,后面的环节没有结合起来,垃圾分类就是在做“无用功”。

  第三层认识,一场改革。要想把“ 产业链”打通,则涉及到体制、机制、法制、费制的创新和改革,还要平衡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这里面的“水”很深。深思下来,垃圾分类不仅是一场改革,而且还是攻坚克难的改革。

  第四层认识,社会综合治理。经过两年至三年的试点,有些城市,小规模的“产业链”初步建成。发现最难是居民分类不是很积极,参加的总是一小部分(20%至30%),大部分居民是“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仅仅靠宣传、动员远远不够,是有“天花板”的。总结下来,发现垃圾分类是社会综合治理工程。

  第五层认识,哲学问题。这个就需要深度思考和总结了。说垃圾分类是个哲学问题,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需要探索本质和规律,即通过垃圾分类这个现象,探索到垃圾分类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二是认识到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采取“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三是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问题。

  四、垃圾分类的目标

  1、理论层面:在理论层面,垃圾分类的目标是“三化”,即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个顺序,但实际操作层面则是相反,即先无害化、再资源化,最后实现减量化。

  2、实践层面:垃圾分类最终的目标是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同时,借助垃圾分类这个抓手,提高全社会和全民的文明素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垃圾分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尽量不要产生垃圾,并不是要分出多少垃圾,不能望文生义!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