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宁波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时间:2020-05-20 15:13

来源:宁波市生态环境局

12.加快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鼓励回收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管理公共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提升废品回收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能力,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至2022年,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

13.统筹推进建筑垃圾和工程泥浆的资源化利用。按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要求,引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并申报。研究布局服务全市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稳定市场,促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4.着力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组织实施秸秆肥料、燃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和工业原料化等五大资源化利用工程。建立“农村保洁队—镇乡级回收点—专业公司外运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省级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基地。到2022年,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50万亩、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12万吨。

15.加快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市区新建2座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场所,市区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总能力2022年达20万吨/年。推进分散式园林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建立就近消纳点。

16.促进危险废物分类综合利用。研究开展废铁质包装桶钢铁厂协同处置工作,推进大宗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配套飞灰处置设施,探索预处理后的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三场合一”建设。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统一收集、利用、统计工作,到2021年底,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资源回收率达到80%。

(五)坚持应建必建,全面推进处置能力匹配化。

17.大力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建成5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项目,研究推进大岙卫生填埋场转型,完成4个污泥减量处置项目建设,至2022年,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99%。在确保无害化的前提下,推广利用污泥生产新型建材和园林绿化基质土改良剂。

18.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实施以焚烧、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为主,卫生填埋为应急措施的处理策略,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园区化。至2021年,建成象山、宁海、奉化生活垃圾焚烧厂,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至2023年,中心城区新建厨余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各1座,保留应急填埋场2处。

19.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能力。加快1.95万吨/年焚烧炉渣宁钢协同处置等项目建设,优化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提升改造现有经营企业装备水平,补足利用处置短板,到2021年,省级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领跑企业家数达到2个以上。鼓励危险废物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基地)以及2万吨以上的园区配套建设危废处置设施。到2022年,新增医疗废物处置能力0.90万吨/年。

(六)坚持应管严管,全面营造高压严管常态化。

20.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各环节的综合执法。加强固体废物监管队伍建设,充实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力量,将固体废物贮存、收集、运输、利用、处置纳入环境综合执法。结合现有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建立固体废物监管村(镇)网格化巡查队伍,制定巡查制度,补足村(镇)监管短板,到2021年,村(镇)网格化巡查队伍覆盖率达90%以上。

21.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进危险废物鉴定能力建设。完善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强化危险废物处置过程环境监管和资源化利用过程生态环境要求。扩大监管覆盖面,到2022年,12000家以上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纳入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地方和国家信息互联互通。

(七)坚持应纳尽纳,全面构建管理手段信息化。

22.构建“无废宁波”固体废物闭环式信息监管平台及基于“互联网+”的协调联动共享机制。提升统计分析、环境监控、资源交易、市场互动、产业链监督等固体废物管理能力。强化部门管理工作中对固体废物处置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打通和共享各局办间的数据,及时掌握“无废城市”指标和重点项目的完成情况,智能预判发展趋势。

23.信息公开发布,加强公众监督。建立“无废城市”环境信息公开通道,包括政府官网“无废城市”专栏、实时环境信息跟踪APP、企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等。通过举报电话、网站、微信等多途径对“无废城市”建设进行监督。

(八)坚持创业兴业,全面培育治理行业产业化。

24.激发固体废物处置市场主体活力。整合资源组建综合型环境服务企业集团,补齐收集处置短板,提高底线保障能力。设立市环保产业基金,扶持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等产业。建立固体废物处置价格的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奖补支持政策。

25.大力推进固体废物治理技术创新。开展一批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技术示范。

(九)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动制度创新精准化。

26.破解固体废物底数摸清难。督促企业填报上年度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信息,实现工业固体废物数据的年度动态更新。加快市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应用,实现电子化申报,形成产废“一本账”。

27.破解利用处置项目落地难。通过循环化产业园区建设化解“邻避效应”,推进海曙洞桥、镇海化工区、奉化白杜工业区、北仑郭巨、北仑大岙5个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固体废物协同处理产业链,降低环境成本,提升综合效益。

28.建立固体废物处置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固体废物跨区域处理生态补偿机制。根据转移地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制定全市生态补偿金支付标准,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

29.引入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好现有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以污泥、低值工业固废、低值再生资源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环节等实行增值税有条件即征即退。持续加大绿色信贷业务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编辑:赵利伟

0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人参与 | 0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17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