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技术与管理双升级! 2021上海固废热点论坛正式开幕

时间:2021-09-14 09:16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陈伟浩


邹锦林.jpg

邹锦林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总工助理,技术中心主任邹锦林以上海垃圾全程分类为背景,对湿垃圾全量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邹锦林提出了全程分类背景下湿垃圾处理的新理念与需求,并对全量资源化处理技术进行了讲解,以及如何打造低碳高效智慧化云端工厂。

固废资源化与碳减排

何品晶.jpg

何品晶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何品晶以“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与思考”为题,作了主题演讲。何品晶首先介绍了一些碳排放核算方法对比,以及分享了固废处理碳排放研究。何品晶认为,垃圾的成分对碳排放的影响非常大,垃圾分类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原生垃圾零填埋是碳减排最大的驱动力,减量化和资源化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途径。

微信图片_20210914093409.jpg

王凯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军从“有机固废处理与碳中和、有机固废处理行业的碳核算方法、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处理工艺、有机固废减排潜力分析”四个方面,详细讲解了有机固废处理行业的碳减排贡献。他表示,有机固废是实现碳中和的政策抓手:一、CDM 项目阶段(2005-2012);二、碳交易试点阶段(2013-2020);三、全国碳交易市场阶段(2021 年后):从2021年开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CCER申请有望重启。取消核证减排抵消比例的量化指标,重新纳入自愿减排核证机制,北京承接全国 CCER 管理和交易中心。

潘功.jpg

潘功

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首席行业研究员潘功结合循环经济、“十四五”规划等,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的固废资源化之路。他认为,根据“3060”目标,碳中和需要经历四个十年,供给八个五年计划。从减排工作部署来看,四个十年可划分为转型过渡蓄势、能源结构切换、近零碳排放发力和全面中和决胜四个步骤阶段。

李彩斌.jpg

李彩斌

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彩斌在本次论坛上以实际案例介绍了多种有机固废处理技术,包括,DANAS®干式厌氧发酵技术、SG-DACT®滚筒好氧发酵技术、ContiFerm®超深槽式连续好氧发酵技术。他认为,将有机废弃物通过厌氧消化和好氧发酵处理转化为沼气、营养土/有机肥、沼液。沼气经提纯为天然气并网或发电,营养土/有机肥、沼液则在科学管理下有序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肥力。处理工艺为负碳排放,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则形成碳汇。有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涉及环境、农业、能源等领域,具有复合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凤秋.jpg

赵凤秋

北京洁绿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凤秋以企业的视角阐述了洁绿环境在“双碳”背景下的新征程,其中,她提出了五个“新”:新洞察、新定位、新战略、新产品、新品牌。重新定义了洁绿环境:成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关键技术的创新者与实践者、“城乡有机废弃物负碳工厂”的设计师与建设者、有机废弃物处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与推动者。并提出洁绿环境的新使命:用工业方式高质量实现城乡有机废弃物的自然循环。

学贤.jpg

学贤

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学贤以实际案例,分享了垃圾渗滤液全量化处理的技术。学贤认为,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行业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并详细分析了垃圾渗滤液行业的发展趋势;垃圾渗滤液处需求并没有减小,需求更多样化、精细化,他强调垃圾渗滤液行业需要有硬核技术。

冯昭威.jpg

冯昭威

维尔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冯昭威以“聚焦低碳转型,重塑固废资源化投资价值”为题,结合维尔利的战略布局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碳中和本质是一场能源革命,零碳图景下的固废资源化蕴含巨大市场发展潜力,碳中和的目的就是要对高碳产业,通过低碳技术和负碳技术,实现高碳向低碳及净零碳转型。聚焦维尔利的业务范围,冯昭威又详细讲解了维尔利在市政领域环境治理、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业领域环境治理、环保企业数字化的低碳技术转型,以及在碳中和背景下,这些行业所迎来的发展机遇和投资价值。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