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一位环保企业家的深剖:中国环境产业的创新窘境

时间: 2023-08-14 09:44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环保老岳

主业不精,什么都做则什么都做不好。现在的市场情况是,没有好产品、好技术肯定不行,有好产品、好技术也不一定行。但市场在这种搅和的混沌状态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技术、好产品的市场穿透力不够,导致行业市场化集中度不高。市场割据实际上是利益的切割,损失的是协同效率,忽视的是价值创造。这样对于产品的创新投入和企业营收增长不一定是完全的成正比关系,企业的创新行为所享受到的创新红利不足,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

3、行业的保守

水务环保项目是民生工程,和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质量息息相关;环保项目设施运营排放数据面临着严格的环保监管。外部种种压力的传导,迫使客户、设计院非常重视工艺技术的稳定性、安全性,导致客户宁愿选择“傻大笨粗”,宁愿选择低效率但却稳定的工艺,也不敢轻易去尝试高效的新工艺、装备。和客户交流,技术再好,一定会问:有没有案例?如此,第一个案例落地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技术创新需要面临着一个非常长的研发周期,要面对着首台套技术的落地难、新技术推广难等因素的制约。再加上水务环保项目从立项到环保验收长达二三年的周期,都给新技术的转化、落地带来时间与资金的压力。大家都知道明天很美好,但是如何撑到明天是关键!相比较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也出台了很多对创新活动的激励举措,但在行业应用、行业监管、协会组织层面缺乏对首台套落地、新技术应用的奖励、补贴、保护与容错的弹性机制。

4、知识产权的保护

环保领域非常缺乏基础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对材料、底层算法模型的研究不够。企业的原创性发明专利较少,大部分都是实用新型专利。有些甚至形成了像自媒体文章天下一大抄的局面;主体技术是别人的,做个局部小点的改进,就开始炒作概念了;以致于有人笑称这种创新有点像“整容”、“微创”。为什么搞原创性的工艺研发、材料研究的少,因为这些研究的周期动辄五年、十年,还有可能时间更长。投入大,研发失败的概率也很大。即使研究出来的成果投放市场,很有可能不到两年时间仿制品就会出来。以致于市面上出现很多“形似神无”的仿制品,概念解决不了客户需求,只会造成客户对该类产品效果的不认可。低价仿品,劣币驱逐良币,这种环保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经济、不环保。

“The patent system added the fuel of interest to the fire of genius” ,林肯说“专利制度是为智慧之火浇上利益之油”,但在环保行业,新技术由于市场的割据及专利保护的不够,很难做到快鱼吃慢鱼,总体规模效应不强。所以,原创行为享受不到足够的利润,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投资资金。行业内抄袭盛行,模仿有理,违法成本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导致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收益不成正比,对环保行业的持续创新伤害较大。

5、人才的匮乏

又是一年毕业季,环保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了?很多985、211高校的博士、硕士生的择业首选是考公务员、进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再或者是进国央企。很明显,民营环保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高。

从日前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2)》来看2021年列入统计的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占比为73.3%,中、大型企业占比分别为23.6%、3.1%,很明显产业集中度比较低。环保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对技术的价值不够尊重,低价竞争,拉低了行业利润率,导致环保行业人员收入水平总体偏低,一些优秀人才甚至于改行了。

环保项目很多是一厂一策,千人千面,行业标准化程度低。活生生把环保行业整成了老中医的“望闻问切”,人才培养靠传帮带的模式,成长速度慢,能够成为经验丰富、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没有五年、八年的积累是不够的。

行业收入水平低,人才匮乏,技术团队培养周期长及人员流动性高等因素,造成人才资源的分布与行业创新需求不匹配,也是环保行业创新的一个束缚点。

6、机制的束缚

很多国企、央企都有环保业务板块,其公司资金雄厚,承担有研发创新的工作职能。但其领导一般任期不长,对于一个长达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产品研发周期来说,很多时候是一个领导一个想法、一个战略,其研发的产品随着公司战略地位变化,研究成果夭折的概率比较大。同时对于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来说,如果采用非常固定的考核机制来进行年度考核,还可能和年终绩效奖金挂钩,用固定的程序去考核一种不确定的过程,制度本身就不科学,会让研发部门望而生畏,踌躇不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创新在硅谷也被称为“积极地失败”,而一些企业“不犯错误”的风气、管控机制天然和研发创新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失败很难相容。况且,很多国企单位也缺乏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让研发人员获得创新成果的奖励。被动的、考核型的研发,其研究成果往往缺乏核心机理的深究;一个系统需要不断地技术升级、产品迭代才能适应、满足客户需求,不解决考核、激励机制的问题,技术缺乏核心机理的继续研究,产品的迭代升级也很难实现。

7、资金的窘迫

民营环保企业的市场敏感度高,机制灵活,创新的意愿和意识高,但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企业的利润逐年降低,加上环保项目资金占用大,资金拖欠,应收款高企,这两年企业活下来非常不容易。很多环保项目最后变成了低价竞标,企业缺乏优质客户,手里握有充裕现金的民营环保企业不多,而研发是需要大量投钱的,要讨媳妇总得备好彩礼。研发创新活动周期长,风险大,资金捉襟见肘,这几年能够在研发上有大投入的企业不多,在其贫瘠的土壤中很难开大花、结好果。

8、科研体系的导向

高校、科研院所是科研体系的生力军。中国高校的论文发表数量在2018年已经超过美国,但截止到2022年,中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仅为3.9%,而美国高校约为50%,是中国的13倍。这么多科技成果的沉睡,造成国家研究经费、高校资源投入的巨大浪费。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高校内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及科研绩效考核机制,重视的是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的申请,缺乏对科研成果转化率的要求;二是高校科研体系缺乏和市场用户的深入连接,科研方向偏离市场需求;第三,行业缺乏通畅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机制。

编辑: 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环保老岳热文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环保老岳

苏州水星环保工业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复星节能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岳飞第二十八世传人,精忠爱国企业家联合会理事。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