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贺克斌和他的梦想:建设世界一流的环境学院

时间:2014-06-16 11:3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贡玮

建设世界一流的环境学院是清华环境学院不断为之奋斗的发展目标

2014年6月5日,由“环境与发展高端论坛”开启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建院30周年的系列庆典活动。从1984年成立中国第一个环境工程系算起,清华环境学院恰逢“而立之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环境保护领域享有极高声誉。中国的环保事业正值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连续出台更会加速前行,清华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在接受中国水网采访时表示,要用好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解决好中国的环境问题。“我有一个梦想,将清华环境学院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环境学院”,贺克斌说。论坛同期,清华环境学院宣布获得企业家捐赠的7千万元清华大学环境教育发展基金,并与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园和江苏省盐城环保科技园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刻,贺克斌谈起他的梦想似乎更有信心,他说“环境学院要成为哈佛、斯坦福大学这样的世界一流学府,就要做到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没有的我还有”。

留本基金:不吃“种子粮”

在7千万元清华大学环境教育发展基金中,有6千万元属于留本基金,对于各类非定向类捐赠,贺克斌希望也能作为留本基金使用。

留本基金是国际上大学的主要做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资金作为本金通过资本运作获得收益,每年约提取本金的5%-6%作为学院经费,本金留存不动。与非留本基金相比,留本基金的优势是像滚雪般积聚资本实力,耶鲁、斯坦福大学一般都有上百亿美元的留本基金。

贺克斌极力向各方推介留本基金的理念。他笑言,如果7千万元的捐赠基金要在一个院长任期内吃光花尽,很多事情可以干得热热闹闹的,但是你吃的是“种子粮”。他希望的理想状态是在他卸任后,下一任院长仍然可以“把想干的事情干下去”,不用愁钱办事,更不用寅吃卯粮。令他比较开心的是,他的想法得到了有识企业家的热烈响应,留本基金开始打开了局面。

贺克斌介绍,环境教育基金的用途有三个:人才培养、先导型环境研究、引领性环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主要用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推进留学生教育,引领性环境学科建设主要用于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及任教、促进青年教师开展自由学术研究、建立离退休教师绿荫基金、改善科研基础设施等。

先导型环境研究包括原创性探索研究、先导性环境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政策研究。贺克斌强调,环境治理是问题导向,当新的问题出现,就需要有一种力量来促使研究方向的调整。如果单纯依靠科研立项,首先要形成相关研究群体的高度共识,但是这种共识往往会花较长时间,制约了科研开展。而利用院校基金做研发,就可以先育苗,等小苗长出来“再拿给外界看”。

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环境学院,就要在人才、科研各方面走在前列。贺克斌将基金比作砝码,当各方面条件相近时,加上这枚砝码“机会的天平可能就会向你倾斜”。环境事业带有的公益属性还会增加砝码的重量。他透露,环境学院正在筹建发展顾问委员会,为环境学院的发展绘制蓝图,拥有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这个蓝图才会更易实现。

地校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和人才双落地

论坛同期,清华环境学院举行了与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盐城环保科技园的签约仪式,两家园区分别在水处理和大气治理领域与环境学院进行合作。

谈到地校合作,贺克斌认为有两重意义:一是促进科研成果的落地,研究课题由企业与学院共同选择,而不是传统的先有研究成果再找企业这样一个过程,另外,园区为技术研发提供了中试场地,相当于实验成果的孵化器;二是园区作为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基地,为学生就业搭建了平台。

园区与院校合作也同样具有两重诉求:一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二是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缺乏技术更新和提升的能力,就有可能将来在市场上站不住脚,企业心里就不踏实,所以他们希望研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的更新产品,甚至是全新的技术。”

盐城环保科技园是一家以大气治理为特色的环保产业园,有超过一半的全国大气治理的领军企业落户其中。园区不断对大气治理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肩负着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的防治任务,任重而道远。

盐城环保科技园党委书记张利华介绍,园区定位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环科院、中国科学院两家科研单位都已在园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清华、复旦、同济、南大等一流高校也与园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此次与环境学院签约是将此前的合作推向了一个更加紧密、更高层次的阶段,“地校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效果会更好”。 

地校联盟已成为重要的研发模式,虽然贺克斌坦承尚难举出“从清华实验室里的小苗到产业园区的一棵小树,再到资本上市”这样的经典案例,但他强调,除了原始创新以外,集成创新和吸收消化再创新中,对原有技术的提升同样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科研贡献:一技术二政策

贺克斌再三强调,环境治理是问题导向,当新的问题出现,就需要有新的解决方案,也往往意味着科学上将有新的发现。

比如在PM2.5之前,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是PM10、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但当PM2.5成为主要考核指标后,就像“考数学增加了几道难题,整体的考核成绩会降下来”,要尽早对雾霾的成因进行研究,合理地把它解释清楚,找到科学的解决途径。

贺克斌认为,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链条上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以科学研究推动政策法规的出台;二是以政策标准牵引市场的技术进步。以大气治理为例,原来的大气污染是线性关系,现阶段二次与一次混合的复合污染矛盾突出,是非线性的,需要建立协作机制,这就促进了大气十条的出台,而新的标准又促进了新的市场需求,反过来拉动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的进步。

环境学院的科学研究以此为指导方向,协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市政工程、生态学等重点学科体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创新研究,为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决策支撑和技术服务。贺克斌认为,环境学院的科研对社会的贡献有两类:一类是贡献技术,一类是贡献政策。“所以我说,发表文章的和实施专利的都是好教授,他们从不同角度促进了政策和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的进步。”

编辑:贡玮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