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印象〡我所认识的傅涛、王凯军、杭世珺、张益、徐海云

时间:2016-11-30 09:27

来源:谷哥说点啥

作者:谷哥

不觉间,进入环保圈层已经6年多。最近回想起一些人和事,觉得收获良多。尤其是一些专家,带给我很多关于做人处事的触动,今天就一齐说了它,在此向专家们致敬。

傅涛 关键词:情怀

blob.png

傅涛是我的老板,被不少环保企业家称为产业的布道者。他是环保、住建等国家机构的顾问专家,提供政府课题和政策建议;也是环保企业的领路人,用自己对政策和对市场的理解,帮助环保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找到发展方向。同时他也是市场化的支持者,和环保事业的坚持者,他一直致力于用市场和产业的力量去推动环境治理。“产业布道者”这样一个称谓足以看出他在行业的影响,以及大家对他的爱戴和推崇。

他聪明,深刻,思路清晰,总能在很多声音中跳脱出来,成为最有料的那一位。他说话语速极快,说到兴奋处常眉飞色舞,遇到动情处也会自我感动,个性鲜明,很富有感染力。对此,和他有过交流的人也许会深有感触。他常年穿着灰色的中式衣衫,去央视做节目,也坚持保留自己固有的穿衣风格------他怕环保圈内的人们看不习惯,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个人外在的形象标签。

他曾经是政府官员,后来成为研究学者,前几年他决心做企业家,现在他准备再好好地做做智囊。他一连串的身份转换,其实有一样东西没变,就是他的梦想。他一直有个梦想,希望用自己对环保产业数年的研究和思考,和政府机构、环保企业家一起,促进环境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在很多内外场合,他经常讲他的环保梦想,并将它作为了E20环境平台的发展使命-------用环境产业的力量改变世界。

事实上,他做得挺好。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融合媒体、论坛、沙龙等等,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环保企业和行业专家,为政府出谋划策,为产业添砖加瓦,他以及E20在行业的盛誉,都是他对梦想坚持的结果。

记得6年前,自己一心离开天津,遇到了傅涛和中国水网,连工资都没谈就加入了进来。因为期间他说了一句话“希望能一起为推动环保行业发展出一份力”。能与这样一位杰出人物共事,为改变一个产业一起努力,其实是在改变历史,这无疑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两人都有情怀的人,相遇一起,其他一切便不是问题。当然,当理想遭遇现实,前进的步伐不会总那么顺利无虞。期间我也曾问过自己:放弃天津高一倍的工资,来北京做这个陌生的行当值吗?后来我想明白:其实无所谓值不值,而在于你想不想做。这个问题,我估计傅涛也不少遇到过,他也多次说过:“不要去羡慕别人如何挣钱,只想着你做这件事的初心。”不知道是否在寂静的夜晚,他也想着身边的各种热钱,有过挣扎。

人有所坚持,就必须有所放弃。傅涛这样说过,也这样做着。他一直深入行业内部,去观察、理解、发现和思考,在公司年会的视频上,他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一再强调做事的初心。他以自己十多年的坚持,大写了两个字:情怀。而现在,他正带领E20环境平台,和行业一起,向更大的目标奔跑。

王凯军 关键词:高度

blob.png

对环保行业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政策和技术驱动的行业。行业专家里,除了傅涛等少数人引领政策和市场之外,更多的人都是技术专家。王凯军老师是一位。

曾经采访过王老师,他分别师从中国厌氧技术的泰斗郑元景先生、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厌氧技术鼻祖Lettinga 教授,26 岁便担任国家级课题负责人,深植环保领域,专研厌氧污水处理,同时涉足好氧领域,又跨界污泥焚烧、生物质气化、畜禽粪便处理等多个方面,他说自己什么都干过,做技术的同时也管理技术。也许正因此,他显得与一众技术专家有些许不同。

在很多人都在谈论技术细节时,他更关注技术方向。当大家认识到了技术方向的问题时,他已经开始着手技术标准的建设……也许是工作角度不同,感觉它总比一般专家快走了一步。他不仅娴熟技术,而且对市场和政策有足够的民敏锐度和高度。比如他可以深入剖析各种污泥处理技术,同时也可以侃侃而谈对产业链整合和商业模式的深入理解。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认为他是“技术之外,兼具宏观思维的行业多面手,看问题常高屋建瓴、入木三分”。高兴的是,他比较认可我的评价。但他也说,并不喜欢别人评价自己,因为“正面的评价也会有负面的结果”。他认为,“研究好技术才有条件研究政策,而在研究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政策,才能够更好推动技术的发展。对于环保专家来说,不仅要懂技术,也“要具有宏观的思维。在具备了宏观思维的条件下,你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来开发和发展”,真正搞技术的人也应该从更高的层面看环保。

他参加了E20组织的很多论坛,每次发言内容不一,都有全新的感觉,而且每次都会得到热烈的回响。他的文章在网络和微信上几乎都有非常高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作为一位行业大咖,他让我理解了对于技术专家来说,高度的意义。

杭世珺 关键词:敬业

blob.png

第一次见到杭老师,是在北控曹妃甸海淡项目现场。当时项目竣工,邀请了众多专家媒体去观摩。数十人的队伍,杭老师经常走在最后一个,很细致地观察每一处,然后找讲解人员进行询问沟通。当时,还不认识她,只是觉得这位专家好认真。后来在水网论坛上,才知道她叫杭世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行业人多称她杭老师,她的敬业认真在行业有口皆碑。而且她为人热情,精神饱满,70多岁的年纪常被很多人看成五六十岁。因为项目考察,公司里和她一起出过差的姑娘,回来后大言杭老师的热心讲解和激情敬业让自己学习了很多。

杭老师的敬业源于她对自己工作性质的深刻认识,从最初涉足行业便开始养成。我们曾对她做过专访。对此,她谈过自己的想法:作为设计人员,“一定要去看现场,和运行人员在一起,掌握第一手资料。”而参与高碑店的“拓荒”经验也给她留下了深刻记忆,使她对工程中的各个细节生出敬畏之心。她觉得设计人员的责任之一就是对细节的反复考量。对于经手的设计,必须知晓各个细节。“要知道每个环节是怎么运转的,有哪些控制参数,这样心里才有底,才踏实,知道怎么做就不会出问题。”而且,很多事情,要先自己弄清楚,才能找到说服别人的理由,指导别人,更好沟通。在设计细节之外,作为设计服务,她觉得应该追求工程效果的极致及高出客户预期的品质。而这些,应该是她认真敬业的心里基础。

前几天在北控水务水环境研究院的成立大会上,谷哥终于逮住机会和杭老师合了一张影。最后听同事说那天是她生日。照片发到朋友圈后,很多人点赞,并感叹:杭老师真年轻。而这种状态,在之前的采访中也可以找到原因:这或许源于她对生命的热情。除了工作敬业之外,生活中,她从小就是文艺和运动爱好者,喜欢参加各种活动,而且要强。当年公派日本留学,要参加北京市和全国日语考试,她便每天借乘1 小时公交车的时间学完了两本日语教材,顺利通过考试。她的故事,正如她所说:只要足够努力和付出,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张益 关键词:亲和

blob.png

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过张益老师的笑。经常洋溢在脸上,不浮夸不敷衍,加上他不时来一句俏皮话,实在是相得益彰。但其实最早认识张益,是在微博上,他在里面发各种专业感悟,同时夹杂有不少鸡汤和段子,拥有的粉丝数远超行业大V的平均。中间也采访过他几次,他都是来者不拒,回复仔细,条理异常清晰。再后来的多次接触中,我才知道,他有很强悍的总结能力,经常可以用很少的话,很好地逻辑,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第一次真正见到他,是在环卫协的会议上,比微博图片显得精神,满脸笑容地招呼各位嘉宾,谦和有礼,平易近人,也或许因为在微博上有过互动,见了后并没有对其他大专家的那种距离感。

微信兴起后,应该是在2013年的“固废战略论坛”上,张益在现场建起了自己第一个的微信群,时间不长,很快聚集成500人大群。在群里,大家热烈讨论各种问题,并对一位群友发起了一次高效的帮助。而小黄村项目,张院长的执行力则让我由衷赞叹。那时微信群的威力让人兴奋,张益群主也在其中自得其乐。他闲散自由,群里没有特别的条条框框,各色人等共荣共生。后来他开始建立媒体群等专业群,开始做公众号,投入了大量精力。据介绍,高峰时,他一天集中微信群和公号上的时间近三个小时,而同时,他还是上海环境院的院长、上海环境集团副总裁。

他在工作之余,以个人之力,用微信群打造自己的传播平台。在线下,他依然招朋唤友。在线上,他越来越多地只在群里投放公号的信息。他开了小号,请了群助,在朋友重复刷公号。当然,他的公号排名也应该让他满意,甚至让我们以专业团队支撑的公号感觉到了压力。幸好他现在剑走偏锋,更多关注环卫以及一些非主流社会化信息,不然我们的微信小编还要时常纠结于如何超越的痛苦中。

正是这样的过程,让我对张院长形成了几点印象:幽默、活跃、儒雅,勤奋、执着、高效,条理清晰,亲和力强。而对于微博和微信的探索,则更拉近了我对他的心理距离。在环保政策和技术之外,还有这样一位玩着新媒体的大V专家,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徐海云 关键词:担当

blob.png

知道徐老师,是在刚进入固废网不久。听编辑说,他是一位很酷的人,用现在的时髦词叫做:高冷。他很难采访,不爱理人,爱反问,常让不是很懂的采访者尴尬不已。刚好那时手里有一个固废选题,所以我便查阅和了解了一些海云老师的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知道,他原来大名鼎鼎,而且曾很“受伤”。某次,因为和另一位行业名家一起公开谈论垃圾焚烧话题,受到反焚烧网民的激烈评论。另一位专家见此,有些心灰意冷。而据说徐老师,不仅据理力争,而且对网民发出了公开信,坚持自己的专业意见。

这样的专家,是一位什么样的专家?尤其在民意汹涌的档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

大概了解了背景,写了提纲,给徐老师发了邮件。结果很快收到回复,很快得以约见。而采访出奇地顺利。这件事,编辑几次说过自己的感受,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而我也就此总结过经验:采访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如果他值得你尊敬,就表达出足够真诚的尊敬,你就会进入他心里,被他接纳。我现在其实已经忘记,我当时表达我对徐老师的尊敬了,但我想那种表达,不需要如他当年,需要太多勇气和自信,只需要足够的真诚即可。

后来也邮件、手机等联系、采访过徐老师几次,每次都能非常快收到回复,得到结果。这点与其他不少专家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一直印象深刻。而最让我想说的是他的博客。他在新浪上开了一个实名博客,粉丝不多,但他一直在坚持更新。他作为一个行业大专家,写着一个不被关注的博客,并一直坚持,这需要多么“自我”?他只是想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也许并不为别人,不为行业,只为自己,为自己的内心。

在他的博客里,有对虚假技术的揭露,对政府领导不作为乱作为的批评,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对现实的忠告,和对未来的期望等等。他微言大义,讲究有图有数有真相。他有专业的批判,更有专业的坚持。在这个众声喧哗、专家被经常质疑的时代,在环保行业专家多在圈子里自说自话的背景下,徐老师这样一直写着本身,足以成为一个标识。他勇于坚守自己的内心,愿意向外发声,在行业需要大V的时候,体现出了一种专业的担当。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