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华新水泥:从传统水泥厂到固危废环保建材集团

时间:2019-01-21 10:16

来源:华新水泥

年产能增长107倍,销售收入增长481倍,总资产增长440倍……改革开放40年,华新交出亮眼成绩单--从单一产品的水泥厂,发展成全产业链、全球化的环保建材集团,旗下分子公司达190余家。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40年来,华新走过影响力式微的酸涩,勾画走出国门、布局世界的蓝图,丰收喜悦甘甜的硕果--科技引领转型,创新迸发活力。近20年来,华新主要经济指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百年华新迎来华丽蜕变。

化危为机拉开改革序幕

blob.png

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向西藏自治区党政代表团介绍华新绿色建材生态产业园项目模型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被誉为水泥工业“远东第一”的华新公司发展受阻。设备老化、规模不大、人员多、成本高、效率低、无经营自主权等弊端频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困难中的华新送来一缕改革春风。

1985年,华新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形成“厂长中心地位确立、党委核心作用得以发挥、党政关系协调一致、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化、配套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等五大特点,理顺党、政、工关系,生产经营机制明显优化。大胆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搬掉机关管理人员“铁交椅”。推行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从单纯追求产品数量转向谋求经济效益,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全面转型;实施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改革企业工资制度;修订完善全厂劳动定员标准,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活力。

1986年,在黄石市政府主导下,华新水泥厂与湖北省红旗水泥厂联合成立华新水泥厂(集团)。1988年,华新产量、产值、利润,较10年前增长24%、37%、156%,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25%。

改革虽让华新尝到甜头,但华新人总感觉仍有许多“绕不过的弯、跨不过的坎”: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后劲不足;资金短缺、融资难;发展受条条框框所限,不能自如地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等。

脚下的路该如何走?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

1992年,华新被湖北省政府列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试点企业。1993年,华新水泥厂实行股份制改组,企业一分为四:水泥主体组成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后勤部门组建华新生活服务公司;学校与医院等组建华新公共事业公司;石棉制品分厂分立改组为华新水泥纤维制品厂。

1993年11月28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华新A、B股股票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建材行业第一家A、B股上市公司。

改革仍未止步。

1999年,华新定向募集,在国内首次引进战略投资者,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厂商---瑞士豪西蒙公司发行7700万B股。由此,豪西蒙成为第二大股东,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显完善和提升,形成股东之间平等协商、董事会为核心的管理体制。

引入先进理念,管理与世界接轨。集团内部分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集体企业华新建安公司、工贸公司、铸业公司、精密铸造公司、商贸公司、职工医院、纤维公司先后完成产权改制;华新宾馆、包装公司、监理公司实行管理层和职工参股,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深化股份公司内部改革与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公司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

吹响冲刺行业顶峰号角

翻开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史,“华新窑”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华新优势渐失,影响力式微。

求新求变的华新人,在奋进中寻求突破。1993年,满载着华新人希望的4号窑破土动工,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引进当时国际最先进的干法生产线。

于华新人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时任工程总指挥的李叶青,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盯紧施工图,吃住在工地,自主开发计算机软件,将计划、资金、材料、统计、设备等纳入管理网络,组建公司设备安装技术队伍。1994年12月,华新4号窑建成并一次点火成功,工期缩短了近半年,节约成本2亿多元,被业内专家称为“了不起的技改奇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三峡工程、上海浦东大开发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加速上马,水泥需求与日俱增。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李叶青建议上马5号窑。

很快,公司传来不同声音:上马5号窑会让公司背上巨额债务。李叶青拿出可行性调查报告,并报华新职代会表决通过。1997年10月31日,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的5号窑破土动工。

作为国家建材局“九五”首年唯一开工建设的大型项目,华新人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系列创新思路:实施技术与经营对口优化流动设计;实行招标分包与“点菜吃饭”相结合的招标采购运行机制;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项目法人负责制为主体的规范管理体制……1999年2月,5号窑一次点火成功,工期提前14个月,节约成本3.8亿元,创造国内同行业工期最短、投资最省、技术装备最先进、实际生产能力最佳等多项之“最”,被国家建材局认定为水泥工业技术进步的样板工程。5号窑建成投产,让华新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再次跃居国内前列。

时间来到20世纪末,中国水泥行业群雄并起,华新如何突围?李叶青提出“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武汉为中心,沿长江黄金水道向西南和东南延伸,沿京广线南北发展。2002年,走出黄石;2003年,走出湖北;先后建成宜昌、阳新、武穴、西藏、昭通、信阳、株洲等生产线和岳阳、武钢、南通等粉磨站,走上一条“由旧变新、由大变强”的快速发展道路,成为全国性水泥企业。

作为“走出去”的先行者,华新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13年8月,华新塔吉克斯坦亚湾工厂顺利建成投产,迅速成为该国水泥市场第一品牌,帮助塔吉克斯坦首次实现水泥出口。2014年,华新柬埔寨工厂建成投产,华新水泥替代进口水泥,大大降低该国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截至目前,华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建成三条1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