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通源环境何光亚:深耕污泥处置技术 开拓有机固废协同处置

时间:2019-12-26 09:18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刘影

12月20日,在2019(第十三届)固废战略论坛上,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源环境”或“公司”)技术研发部总监何光亚以“深耕污泥处置技术 开拓有机固废协同处置”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1577091682617757.png

何光亚

污泥现状分析

何光亚介绍,数据显示,“水十条”中提出对污泥处理领域进行相当程度的倾斜; “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京津冀区域达到95%。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2000亿用于污水厂的污泥处置,按照污水有效处理率推算,2024年污泥处置、市场规模将超过900亿。

他表示,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大多数是经过高干脱水后送到生活垃圾处理厂填埋。随着各地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发展,垃圾填埋场将封场,脱水后的污泥将没有去处。

随着污泥产量日益增加、污泥处理处置责任主体明确、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市场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多样,但成熟普及的技术不多,导致政府在选择技术路线时会有犹豫。污泥处置产物市场接受度低,市场上技术评估过于乐观导致政府对污泥处理处置定价过低。 何光亚认为,污泥处置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他介绍,污泥处置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含水率高、处置率低、富含有机质、量大、有害,因此处置方向应围绕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四个方面来开展。

1577091841539752.png

何光亚认为,污泥处置发展于21世纪初期,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目前已经有多种污泥处理处置的方法,但是污泥处置发展仍旧缓慢、面临诸多困境:第一,污泥处置技术探索难度大;第二,污泥的处置成本高;第三,­污泥的去向不明确。

通源环境技术类型及案例分享

高干脱水+炭化工艺:何光亚介绍,通源环境2009年到现在的十年时间,一直致力于污泥的高干脱水和中温炭化。污泥为何要进行高干脱水?他表示,污泥在某些项目中已经进行脱水,在前面项目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处置,是第一个考虑;第二,污泥含水率高,直接用热处理方式处置,能耗成本高。通源环境先用机械方式尽量把污泥的含水率降低,再用热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置,由此打造出了公司特有的高干脱水+中温炭化”工艺。论坛现场,何光亚针对“炭化工艺”进行了具体介绍。

该工艺遵循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四化”原则对污泥进行处理处置,相对于过氧焚烧,该工艺烟气排放量低1/3、烟气成分简单、形成的固相-污泥基生物炭稳定、无害、无二次污染风险;同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量小,主要为烟气喷淋废水。沉淀絮凝后,可直接排入污水厂处理。 通过比较,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中能够做到四化的仅仅是污泥炭化和污泥焚烧技术。因此,该工艺更具环保性。

此外,相对于焚烧来说,污泥炭化具有建设和运营成本低、资源化途径广的优势。何光亚认为,未来污泥的处置方向为焚烧和炭化两种主要工艺,焚烧定位在大、中型城市的集中处置中心,炭化定位在中小城市的分散式污泥处置中心。

他介绍,安徽省无为县污泥集中处置中心和贵州凯里污泥集中处置中心是通源环境运用“高压脱水+中温炭化”工艺的典型案例。无为项目于2017年建设完成,公司已稳定运行两年,项目日处理污泥规模为50吨;凯里项目于2018年6月开始投入运营,日处理污泥规模为100吨。

1577091924515893.png

以无为项目为例,何光亚介绍了“高压脱水+中温炭化”工艺的几大技术优势:一、污泥减量彻底,减量达到85%以上;二、产物稳定,返融率低;三、产物无害化彻底,无二次污染风险;四、产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广; 五、设施占用场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六、烟气排放量小,排放量为污泥干化焚烧的1/3。

他介绍,无为项目在进行过程中,时刻进行污水、烟气和炭化产品检测,项目满足法定的污水处理厂进水指标、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以及园林用土标准。

何光亚介绍,公司的污泥经过处置后,资源化利用途径广泛,例如进行园林营养土、土壤改良剂,还可以充当吸附填料。

污泥与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处置技术:何光亚介绍,除上述的“高压脱水+中温炭化”工艺外,公司也在探索把污泥与有机废弃物进行协同处理处置,经过多年探索,公司研发出了污泥与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处置技术。例如污泥和餐厨垃圾协同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热源的供应;污泥和沼渣协同进行炭化,从而形成稳定的炭化产品,余热作为厌氧消化过程中间的反应器供热源。

该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成熟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能源有效利用、减量化彻底、处理产物稳定以及资源化利用可靠,产物可以用于园林绿化营养土以及过滤吸附材料。

12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