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薛涛年度报告(下):垃圾分类之辩—四大博弈 红蓝交织

时间:2020-01-19 09:21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潘功、李少甫、刘琪、丁宁

评论(

另一角度来看,低价值的垃圾回收体系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机制安排(主要是资金)来解决,那么反而这部分可回收物的处置就需要纳入公共服务领域。如上图所示,通过前端向污染者进行收费、中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行,都可以在整个回收链条中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从而将一些外部成本内部化,摆脱纯粹的财政补贴。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顶层思维来设计、构建整套体系。

比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陈家珑老师演讲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相关链接→陈家珑: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路径怎么走?),他说首先顶层结构上要对建筑垃圾以及装修垃圾进行定位,是一种准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对于商业和公共服务的边界要完全划清,才能设计相应的运营模式。

为什么在一些城市(如许昌)就可以打通这个链条?正是因为许昌通过确定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公共服务属性,政府加强监管完善了对前端收运体系的管理,同时对末端产品进行补贴,补贴的形式也可以不局限于金钱方面的补贴,如相关政策的倾斜。核心在于污染者付费,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这件事一定做不到。

烧了还是还田,有机垃圾处理悖论

1662024070409296.png

湿垃圾的资源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往的固废圈不太谈论污泥的问题,但是这次我们发现伴随着垃圾分类固废圈很多人开始关心这个问题,(相关链接→通源环境何光亚:深耕污泥处置技术 开拓有机固废协同处置);这就是说明了我们开始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的看待有机垃圾了(相关链接→洁绿环境赵凤秋:厨余垃圾处理技术装备及系统解决之道)。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湿垃圾资源化(尤其是厨余垃圾)有别于建筑垃圾准公益的公共服务,是属于纯粹的公共服务领域。从处理方式来看,我们统计发现,污泥的处理方式中,大概有60%-70%采取的是填埋和焚烧。餐厨垃圾领域虽然相对好一些,但是焚烧和填埋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最主流的路线也不过是产沼后焚烧而已。大家公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餐厨垃圾和污泥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做非生态级别的环保处置,为何要求有机质含量和整体质量偏低的厨余垃圾非但不能烧,还必须要进行厌氧和谋求生态级别的沼渣要归田呢?

这个悖论的核心还是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金字塔。大规模普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年代正是由于地沟油和泔水猪等问题严重,发改委推出一系列措施要求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置,这个行动也得到了我们论坛前半段主持人任连海老师大力的支持。当时发起的初衷就是为了安全,也就是我们金字塔中的第一级指标,最多到第二级(环保),完全没有考虑第三级(生态)的要求,污泥也是同样的。在这个背景下选择最具有就绪度的技术就是当前的情况。但是厨余垃圾的产生直接就是建立在第三级生态要求下的垃圾分类过程当中的,对于厨余垃圾的处理自然初衷至少是生态,达到了第三级,同时也体现了理念上的先进性。所以厨余垃圾做第一级(安全)、第二级(环保)简单的焚烧处理肯定是不行的,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金字塔的逻辑。

这个悖论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把低价值的厨余垃圾经过厌氧后去费力做沼渣的还田,而高价值的污泥和餐厨却直接把它烧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整体系统的优化、不均衡。这样看来,有机垃圾这部分未来还会有很多故事,我相信我们在五年之内还要去来回谈,曾经站在金字塔第一级和第二级上的餐厨垃圾及污泥,未来在处置路线上也势必还要向上迈一个台阶进入生态角度的考量,从而做到有机垃圾的协同处理,系统最优化,否则逻辑上是不通的,是扭曲的。(目前已有技术可以做到高品质有机垃圾归土,请参见→中持绿色李彩斌: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有机废弃物“中持之法”)

就绪与先进,技术创新新思考

有机垃圾的悖论背后也体现了先进度与就绪度的权衡,不是污泥餐厨不像采取更先进(生态)的技术,而是在相对较低的基本目标出发点上,市场自然会选择更加就绪但不是符合最先进标准的技术路线。

因此,企业只考虑技术先进性行吗?这在企业战略制定上是个很要紧的问题。我们的福州有机垃圾论坛上,周传斌老师也曾在论坛上谈到先进度和就绪度的问题(相关链接→周传斌:全生命周期视角下有机易腐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比如以黑水虻为代表的有机垃圾养虫技术,无论从理念还是从技术角度来讲,无疑都是符合先进性要求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进入工业化的持续生产(包括后端产品的消纳),我们现在所处的工业化社会是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来的,那么这种非工业化的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自然会受阻。我们很多的问题都卡在就绪度上面。我们所说的就绪度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技术的成熟度可保障持续运营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商业模式的自洽性,项目能不能持续运转;第三,就是与政策管理的配套程度,只谈先进不谈就绪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这也是谈论垃圾分类中某些流派容易出现好高骛远不接地气的原因之一。每个技术的背后都应该探究其是否存在就绪度的风险,这是我们做技术研发特别重要的一个思考点。技术的创新不能脱离政策、市场、商业的研究。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先进度与就绪度之间的平衡问题。

分散与集中,均衡共存效率最大化

1662024107521700.png

另外一点这两年谈的很多的问题就是分散和集中。分散本身是小循环的,也是更生态的;而集中是工业化的,不生态的,但往往是非常就绪的,这是我们在垃圾处理方面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博弈。到底选择分散的技术还是集中的技术?在有机垃圾角度来看,分散式的处理设备非常多,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垃圾量逐渐增长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个临界点,使得分散式处理出现规模不经济,也就是逐渐效率下降的过程。随着垃圾量继续增长至一定数量时,集中式处理便显现出来规模效应。因此我们说有机垃圾处理的技术选择一定是一城一策、一时一策,分散与集中不是完全的对立关系,是可以在其中找到合理的配置均衡点,使得分散与集中处理并存并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1662024145972285.png

垃圾焚烧方面亦是如此。日本的垃圾焚烧相对偏分散,每个区建造垃圾焚烧厂处理自己区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可以说是追求绝对公平的方式来开展。但是在中国则不同,我们有很多大规模的焚烧厂,这里面有很多社会学的问题,也有公共管理的问题,也有先进性和就绪性的问题。日均处理规模达到两百吨甚至三百吨以上时,以炉排炉为主要工艺的集中垃圾焚烧才能体现出效率优势。而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一些相对垃圾产生量较小的地方也会进行区域的集中,在合理收运范围内整合其他县、镇的垃圾统一进行焚烧,也就是所谓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常规模式。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方式可能能提高效率,但是公平性有所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小型化分散技术的不成熟(不就绪),导致垃圾产生规模较小的地区没有技术可用;另一方面则是运距的考量,当收运距离较远或协调成本较高的时候,这种模式就失去了原有的效率优势。

分散与集中,产废源是命脉

分散和集中的博弈也会在不同的地域带来发展机会,因为在政府的决策中有一个权衡的空间。比如规模在两百吨(每日)以下的垃圾焚烧,炉排炉技术适应不了,所以才会有热解炉多年的尝试,但是后者多年来被证明不成功。昨天陈德珍老师对热解气化技术在我国为什么不成功,讲的非常透彻(相关链接→陈德珍:热解气化技术在生活垃圾领域的难点与破解思路)。企业谋求技术突破去解决小而分散的问题,这才有了续盈和陈老师的合作(相关链接→合续环境李文生:改变乡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模式,是政府期待的更好选择)。而在中国大型的城市,包括大型的县城,我们当然会选择集中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报告的上篇中我们通过数据观察看到两千吨的炉子在新一线城市非常多(相关链接→薛涛年度报告上:大数据盘点固废环卫行业及十大影响力企业)。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大多采取的是集中的处理方式,但是当运距超过50公里的时候,集中处理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超过了效率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也就是说不如不集中,那么这里面就留下一个很大的需要技术突破才能解决的市场空间,就是续盈炉所想打通的空间,我们希望这样的技术能够有所突破。

1662024186324449.png

分散与集中,除了我们说的布局上的难题和由此带来的其他技术的发展机会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结合厂网一体的前后端角度统一来看,分散是蓝海,集中是红海。收集容易的集中处理模式大都都相对很简单,比如垃圾焚烧,扩张也相对容易,同一套体系几乎可以直接搬到一个新的项目,这样的领域往往很容易转变为红海。而餐厨垃圾项目为什么难?我们在去年的演讲中也提到(相关链接→薛涛:四维集约,合纵连横—固废产业年度盘点),就是因为它过于分散的垃圾产生端带来了收集的困难。要想保证一个城市的餐厨垃圾全部进入一座设施进行处理需要政府端强有力的政策和监管支持,同时也需要收运企业有非常高的专业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不能一刀切的,不能像垃圾焚烧扩张的形式,又回到了“一城一策”和“一时一策”的问题。我们研究过瀚蓝的餐厨垃圾收运的管理系统,就是通过控制我们的分散产生源提高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模式相对复杂,需要的专业度较高,这样的企业和项目就能抵抗外来资本的力量,能有效的抵抗简单模式的冲击。我们认为在分散处理中间实际上提供了商业模式探索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1662024214257551.png

同样的收运问题在危废领域也较为突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比较优势,就需要走向客户价值提升的服务内涵,正如傅老师的演讲当中也提到了,未来的固废产业必将走向前端的服务(相关链接→傅涛:两山视角下的固废产业未来)。比如首联在广州开发的油途系统,实际上就是为前端产废点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共享额外收益,同时也产生了更高的竞争壁垒,掌握产废源就掌握了整条产业链。想让技术的领先优势实现护城河,我们有时候确实还要研究技术和商业模式之间的共振关系。你开发的东西一定要伴随着技术的优势,形成商业模式的突破,两个叠加的时候,护城河才是最强的。

昨天报告里提到的江苏危废供大于求的情况,不光是要靠运营的效率提高解决,也一定会有一个走向前端服务的网络化的关系,才能带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相信未来十年肯定不是能够简单用资本,用量继续能够获得优势的,尤其在分散领域,尤其需要复合的竞争优势。

结语

对上述垃圾分类影响下的固废领域的四大博弈和三不可能之间的矛盾,我没有任何确定性的解决方案,本次报告只是力图为大家在纷繁的各方意见中提供一些用于探究的标尺,旨在为地方政府在考虑固废处置可持续和公共管理接口方面提供“一步与多步”的规划思路;为企业家、技术创新者们从合理战略战术、技术发展的可持续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从本质上而言,企业若想长期稳定盈利和发展,还需在全面了解政策环境、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持续提供客户价值,为客户提供具有“就绪度”的解决方案。在“无废城市”推进过程中红蓝交织出现的时候,希望我们行业的优秀企业们正在做好相应的准备。

固废趋势聚商讨, 红海竞争真纷扰

蓝海暗礁亦惨烈, 还看技术与商业

垃圾分类观点多, 三叉戟把逻辑说

偏激空想乌托邦, 三不可能是硬伤

一步多步规律找, 金字塔基不能倒

公共商业边界明, 两网融合方能行

先进还得要就绪, 技术原力是创新

分散集中要权衡, 公平效率应运生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