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清华大学与环境产业相关的联合研究机构有多少?

时间:2021-05-31 09:25

来源:E20绿谷工作室

作者:绿茵陈

  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打通技术与产业链条的“产学研模式”是我国构建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环境产业更是如此。

  环境领域里流传一句话:清华系占据了环保半壁江山。单就环境产业里,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来看,清华大学就表现不凡。

  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打通技术与产业链条的“产学研模式”是我国构建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环境产业更是如此。

  环境领域里流传一句话:清华系占据了环保半壁江山。单就环境产业里,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来看,清华大学就表现不凡。

  最新的一则消息是,2021年5月25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环境绿色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举行(详情点击:中持股份:携手清华成立联合研究中心)。

1622424436702336.png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环境绿色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18年来共成立28个环境相关的联合研究机构

  抱着刨根问底、满足各位读者求知欲的态度,我梳理了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及清华大学其他院系最近18年来和外部企业成立的环境领域的联合研究机构。详情见下表。

  清华大学环境领域的联合研究机构名单(以成立年份先后排序)

1622424470174817.png

1622424489519463.png

  (信息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官方资料,各大企业官方新闻发布;数据整理:本文作者;如有疏漏、错误,欢迎补充、指正)

  从表中可以,从2003年“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成立,到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院系与外部公司共成立有28个环境领域的联合研究机构。管中窥豹,可见清华大学的环境科研实力、资源优势、人才优势。

  我在梳理资料中也发现,表中这些环境领域的联合研究机构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撤销,主要是因为这些联合研究机构的合作期限一般为三年、四年、五年导致。当然也有合作长达十年以上的案例,也有极个别的仅合作一年的案例。最近五年成立的联合研究机构通常都还在合作中,但也不意味着十多年前成立的机构全部撤销。

  如“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就依然存在。这个中心特别之处在于主导院系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而且丰田并未冠名。这个中心致力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与制度变迁领域的政策研究、学术交流、研究生教育及在职人员培训,旨在提高中国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与教育的水平,促进学术界、产业界、非政府组织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调。丰田汽车公司为中心运营提供无条件资金支持。

  根据表格统计,清华大学在环境领域的这28个联合研究机构中,有20个是企业/机构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院系级合作;有7个是和清华大学的校级合作,其中“清华大学-东芝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最初以清华大学热能系为支撑,后来升级为校级合作;还有1个“绿色世界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依托的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历史系。

  这些联合研究机构的校外合作方,除了丰田汽车、三洋电机、日本东芝、软通动力四家公司之外,其他共建公司都为环境领域公司或独立法人机构,如大名鼎鼎的世界500强里的环境公司威立雅和苏伊士(现在这俩合并了,详情点击:威立雅和苏伊士签署合并协议),以及国内的龙头企业北控水务、兴蓉环境、中持股份等。

  这个表格里没有出现首创股份,但其实它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也有合作,它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建立有博士后流动站。

  另外,去年6月,侨银股份公告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共建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固危废处置与智慧环卫研发中心,双方合作建设固危废处置与智慧环卫研发中心,深入研究行业技术研发热点难点,共同推进人居环境的综合提升。由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为清华大学与广东省共建实体,故未列入表格。

1622424531796696.png

  2017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都兴蓉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水务先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联合研究机构都研究什么?

  粗看的话,环境产业里公司与机构跟清华大学的合作主要目标是两点:一是科技研发,二是人才培养。但仔细一看,联合研究机构也是根据企业或机构需要和清华的资源优势,各有各的针对性。

  比如最早成立的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是我国城市水业领域中专门从事战略性政策研究的机构,同时也是以城市水业政策、管理、投资、市场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咨询机构。中心立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成长于城市水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大潮之中,致力于推动城市水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完善,建立科学的水业管理体系,健全水业市场化公平竞争规则,维护水业公众利益。服务于与城市水业改革发展相关的政府、企业与国际组织。(相关阅读: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与卓越同行 E20二十年筑梦环境


  2020,E20成立20年,从2000年的中国水网,到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到水固战略论坛;从20家初始圈层企业变成近360家涵盖九成上市公司的俱乐部,我们一直和卓越者同行。 偶然中有着必然,变化的有着不变,那就是坦诚团结的文化和为环境产业服务的赤诚之心。❤️[太阳]

  比如威立雅与清华大学于2009年共同成立的先进环境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研发中国亟需的、适用的技术,并成为环境管理方面的亚洲典范中心。同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培养并为威立雅输送了一大批双语甚至三语的优秀科研人员。

  而最新成立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城市环境绿色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则是持续聚焦中小城市环境问题,通过在雨水溢流污染控制、有机固废三级网络构建、基于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等细分领域的技术合作支撑,实现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

  根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的回顾,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是清华与中持在污水、固废、生物质等多方面的长期合作。

  早在2020年11月,经充分筹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中持股份申请联合机构通过审批,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双方深度合作关系达成。双方以长期合作积累为基础,以中心工作目标为方向,以项目落地为引领,合力推进、高效落实。研讨会议、现场调研、方案制定、工艺优化、设备开发、客户推介,清华的创新实力与中持的项目基础优势互补、融合升级。合作过程,有延续继承、有创新突破,有成果固化、有理念迭代;推广与研究并举,培养人才与体系建设并行。

  如果再抽丝剥茧,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正是中持整体战略布局中的一个步骤。去年5月,中持股份变更公司全称为“中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年末,与三峡公司下属公司长江环保集团混改(详情点击:三峡并购中持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并迅速在南京建立第二总部(详情点击:中持股份战略南移,在南京建立第二总部);此次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则是以京津冀中心为依托,合作班底是京津冀骨干人员,因此很明显可以看出中持一南一北双轮驱动的战略意图。

  而这个联合研究中心到底研究什么?从其“中小城市环境绿色基础设施”的命名可见端倪。目标就是中小城市污染问题的解决,以及更大范围内的中小城市环境问题的整体改善,其手段则是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的技术支撑则主要是雨水溢流污染控制、有机固废、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等。

  “产学研”是环境公司的必选项?

  概览国内外成功企业,其背后几乎都有学者(当然这个学者也不光是科技领域的学者,还包括管理科学方面的学者)赋能,从科学、技术到产品、服务、产业,存在一个正反馈链条。自产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自大科学时代,这个链条已经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人们希望这个链条能够安全、顺畅、加速运转,所以,关于“研发”、“产学研”也一直都是环境产业关心的话题。

  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学科研究、技术创新,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的工程转化、市场开拓,双方的合作能有效缩短科研成果投入市场的周期,使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应用。高校借助企业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科研价值、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得到高校的技术支撑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并健康发展。

  在环境领域,“产学研模式”合作更是作用巨大。我国的环境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对其他产业规模较小,一些关键技术、工艺与设备曾严重依赖进口,产学研结合有助于迅速提高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与高校的研究团队共同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更能将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研发团队拧成一股绳,从而缩短技术的产业化周期。

  上面表格中各个企业同清华大学展开的环境领域的合作,都是真实而鲜活的环境“产学研”案例。其实,环境领域知名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最近这些年一直红红火火,热门合作院校除了清华大学,还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相关阅读:院士担任技术专家 粤海水务携手哈工大共建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如首创股份上周就在公众号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朋友圈”,成立20多年来,首创股份始终致力于探索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桥梁。截止2020年底,首创股份已经与中科院、清华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20多家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究等多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与北京交通大学、青岛大学、浙江大学三校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并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各类创新人才50余人,其中博士超10人。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