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双碳”战略驱动绿色转型,提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率

时间:2021-08-23 14:18

来源:联运环境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性战略,我国也将“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求全面推动社会绿色转型。“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仅包括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更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垃圾分类。

  有研究报告显示,垃圾分类有助于垃圾处理全流程,尤其是垃圾焚烧环节的碳减排工作。如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那么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减少24%。那么如何推动垃圾分类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呢?

image.png

  共建共享共治 全面推进“垃圾革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江苏省已按下“碳达峰、碳中和”启动键。4月15日,江苏省发布《关于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细分类,加强科学管理,注重宣传引导,推动习惯养成,到2025年,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在于推动全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态势。在南京市建邺区,联运环境根据《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求,联合建邺区沙洲街道、小区物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党建引领宣传活动,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形成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南京市洪武路街道慧园里居民唐女士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原先都不是很能理解,后来发现垃圾箱就在门口,很方便,分类兑换的垃圾还能买些日用品,现在不仅自觉遵守,还经常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呼吁全家共同遵守。联运环境通过积分奖励的方式,鼓励居民自主参与分类投放,推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和减少碳排放意识的养成。

  新兴技术引领无人化垃圾分类助力降本增效

image.png

  “双碳”也是一场关于新技术、新市场的赛跑,无人化、数字化转型正成为驱动产业绿色化、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作为垃圾分类领域的领军企业,联运环境是国内最早一批无人数字化回收模式的科技型企业。

  “智能箱体用起来很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过来投。不仅可以刷卡,还可以刷码、刷脸。”家住南京市溧水区永阳街道宝塔路社区的王阿姨拎着一袋饮料瓶,走到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站点前,对着屏幕刷脸后,将饮料瓶扔进了塑料纸箱。

image.png

  这款联运环境研发的第五代无人化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刷卡、人脸识别三种方式,无接触打开无人化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箱门。同时还配备红外线+重量传感器,适时了解箱体内部装载情况,达到满载标准会触发设备报警并传至后台,箱体自动开启压缩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人工清运频次,保障收运作业人员安全。

  目前,联运环境以生活垃圾分类(可回收物)为基础,通过无人化设施、回收网点、收运处置体系等结合,打造的再生资源无人数字化回收模式已在全国落地2000多个。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的方式,减少碳排放量100多万吨。

image.png

  以零碳为终极目标打造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双碳”目标下的变革广泛而深刻,涉及的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更不是某个人,从产业链到供应链、创新链,都是绿色低碳发展链条上的关键点。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运输、末端处理利用等构成了一个紧密且完整的“碳链条”,需要将前端垃圾减量、中端分类直运、末端资源回收再利用三个环节协同起来低碳处理垃圾,才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江苏盐城,联运环境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垃圾分类宣传、投递、收集、运输、处置等过程实现无人化管理,贯通了从前端分类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全产业链,通过“计量收费”的方式,打造了“盐城模式”。在盐南高新区新都街道海德公园,该小区的无人化垃圾分类回收设备每天可回收300多千克可回收物。

image.png

  目前,联运环境的无人化高效分类回收解决方案已覆盖江苏省85%地级市。在南京市溧水区永阳街道河滨花园,无人化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均接入了永阳街道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只需在平台前点点鼠标,就可以知晓各小区、每户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情况。溧水区通过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全链条体系,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稳步进行。


编辑:赵利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