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刘阳生:土壤修复行业要解好技术难题

时间: 2015-09-17 14:43

来源: 中国固废网

作者: 刘阳生

编者按:固废领域正处在一个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引领的时代! “2014(第八届)固废战略论坛”将以“新常态下的产业解码”为主题,从五大细分领域进行纵深分析,全面解码产业发展之道。12月12日论坛将盛大开幕,作为五大细分领域之一,土壤修复也是论坛的重点关注领域。论坛将特邀土壤修复领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带来土壤修复领域的最新思考和权威解读。近日,中国固废网记者特拜访了刘阳生教授,下文是对刘阳生教授精彩观点的抢先发布。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已成为环境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今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中国20多亿亩耕地中,有近五分之一调查点位被证实污染。

面对遍体鳞伤的土壤,土壤修复行业任重道远,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阳生在接受中国固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壤修复行业的核心问题是技术,国家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修复技术“水土不服” “拿来主义”要不得

在我国,大多数人存在一个思想误区,总认为国外的技术要比国内的强,很多领域都尝试将国外的成熟技术直接引进国内,那么“外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吗?

“拿来主义”的思想和做法是错误的。刘阳生斩钉截铁的指出,很多在国外实践成功的技术被引进国内后,并没有得到像国外一样的治理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水土不服。当然他也表示,在水处理领域,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国外的水处理工艺在我国水处理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是由于大量的治水问题国外和国内基本一致,具有比拟性和可借鉴性。因此,在水处理领域问题更多在于机制,而不是技术。

但土壤问题在国内的情况异常复杂和严重,国内很多现象国外是没有的。我国农田污染严重,存在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在国外都是不存在的,国外的很多经验与我国的现状都不具有匹配性。刘阳生介绍,我国的土壤修复可以分为场地修复、农田土壤修复、矿场地修复三大部分。对于工业场地搬迁以后的污染场地修复,目前国内企业主要照搬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但国内地质层级结构和国外不同,引进的技术还存在消化吸收问题。其次,国外药剂和国内药剂的使用方式不同,还存在人才队伍配备问题。刘阳生指出,国内的很多企业不懂得这个道理,直接把国外的东西拿过来用,这是错误的。

土壤修复的科研经费投入要加大  鼓励原创科研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刘阳生形象地形容目前我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处境,他介绍,在美国约48﹪到50﹪的科研经费都会用在人员配备上。

目前,土壤修复领域的核心问题是技术问题,技术瓶颈不突破,后端的技术开发就没办法投入应用,要把精力放到技术原理突破上,鼓励原创性科研。刘阳生认为,农田土壤修复目前是个难点,要做农田的土壤修复工作需要是个杂家,要了解土壤学、农学、植物学、地质环境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

我国土壤问题异常复杂,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国家的重点不是推多少示范项目,而是要加大技术投资,在技术研发的同时做好示范。刘阳生告诉记者,在技术原理上,很多需要探索,要做原创性的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就比国际上的复杂,国家要把资金投到前端的科研中,注重人才的利用。

土壤修复监管要引入专业第三方

谈到对科研的重视,刘阳生指出,土壤修复领域中监管很重要,但土壤监理的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专业人才很少。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第三方服务,土壤修复行业需要有专门的第三方监理公司,需要从项目前期到后期验收,基于项目整体进行监理。

他认为,土壤修复业务中的前期调研,应该包括两类公司,一类是负责现场勘探的公司,一类是监测公司。做监测的公司必须去现场去取样,而不是委托取样,不仅要对监测结果负责还要对监测过程中的取样负责。刘阳生也指出,因为具有保密性,监测主体应该是独立的,需要单独培养。

土壤污染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问题,治理好土壤是造福于后代的福祉。刘阳生强调,目前我国的土壤修复还处在插苗阶段,任重道远,仍然需要政府和企业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编辑: 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