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三)

时间: 2023-08-07 09:37

来源: E20水网固废网

作者: 薛涛

由于道德经各章节对“无”即为有、“虚”即为实有很多描述,趋近无私的必要性、途径和最终个人收益(最终个人收益会远大于自私的人)的论述就不在本章展开了。只点一句关键,“有道者”要做到的,是“利他的结果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目的是利己”,不能识别这个差别,就会走向歧路,即佛家常说的“佛魔一念”[1]。

“虚”“无”在《道德经》中的地位,和“一生二、二生三”是同等高度的纲领级内容,只是前者在《道德经》中更加广泛的分布,在此处,虚、无即可对应着无私。回到自私和无私这一对矛盾体,两者能在一个“有道者”身上如何做到和谐的共存,恰恰是我修习的“管理学”流派的最大的法门之一。其背后,蕴藏着最合理的和最深邃的商道、管理和处世哲学,也是需要达到“二生三”的境界才能偶尔触摸到的。

二、《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别人的译文: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必使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我的体会:

简单的说,本章开篇的五善,可以理解为就是在讲技能的高阶,是一种武侠中“无招胜有招”的感觉。那么,其背后的原因,是“善者”悟(认知)透了技能的背后规律,并利用到了类似自然的力量。所以,这些顶级的技能的升级,又会符合辩证循环螺旋上升的道理,从简单到复杂又回归高阶的简单。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技能树升级中能体验到这一点,那么在这方面他一定是卓越的。

由此引申,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把繁杂的事情,弄得很简单,让大家都看得懂,才是真正的高手,反之,把很简单的东西,搞得很复杂,其实是一种低水平的掩饰。我们常说,“过度管理比没有管理更可怕”,就是后者的绝佳例子。当然,这往往也是一些咨询公司为了赚到咨询费的无奈的诡计。

当我读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不由得拍案叫绝,又深刻自省。管理学角度简单理解,就是识别每个人的长处,在管理中人尽其才的使用他们。当然,这个并不足够,组织结构的调整空间是有限的。毕竟,服务于公司发展目标是第一任务,而不是随意因人设事。所以,虽然几十年来,我是一个希望自己做到向下负责的管理实践者,但是,我也发现我一直不能做到照顾到每个人。尤其最近七八年,我连“育”人都逐渐收缩到只“育”我觉得值得提携的人,因为觉得自己力有不逮(原因详见本系列后续第十章对《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的解读)。

对着这几句,我的体会是,还是我的水平不够,以及“育”的方式不对,所以才使得自己陷入这样的困局。想解决它,在思路上就是两步(这是个普适性的方法论,也是促进个人修行中实现“二生三”和能力升维的关键):1、归因于己,2、力求”认知“力的第三点“破格”(可参见本系列第一篇中对《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解读,具体可见: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

那么,此处破格的具体解法是什么呢?具体而言,首先方法要有所调整,选择以文“奉”[2],就能够更加突破自己精力的限制。其次,应选择特别“传授“几位善“奉”者,并要求他们继续“奉”之,以此传递并共同提高。这里就可以用本书第二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里解读里提示的,“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背后举一反三的深意——选择培养更多与我一起“奉”的“有道者”[3]。突然决定写现在这本书,也是这个意图。最后,学无止境,突破自身修为的限制是核心。如果我能够在不投入更多精力的前提下,将曾经以为不能教育的人也带起来,那也将是我自己水平的大提高。下一句“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是对称的,看译文即可,就不用再详细解释了。

后面的“善人”的“善”,简单理解“为善于学习(修道)的”,就可以了。后面两句的关键处是,首先把人分为善人(善于学习的人)和不善人(不善于学习的人),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圣人”“有道者”和“百姓”[4]。

老子特别强调,不善于学习的人也有他的价值,违背了也会有损,这个可以简单理解为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这个还没有达到老子的更深的意图,老子说的是“三人行皆是我师”。普通人(可以理解为不善人)在生活中观察其他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往往也都是宽以待己、严已律人的,这个是制约了绝大部分普通人进阶的隐性天花板之一。此外,一些本身做得已经很不错的公众人物(从其能取得的成就来看,他们往往也算“善人”了),我们这些“不善人”偏向于选择更加苛求他,而不是学习他的优点,损失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不善人”的普遍的短板。而老子强调的是,即便是“不善人”,也都有值得“善人”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两相对比,这个差距,是多么的大?

进一步详细分析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人们容易把“善人”过度理想化,要求他们是完美的,这是“百姓们”自己的错误。巴菲特的孩子遇到车祸,有人告诉他时,巴菲特头也没抬,第二天才有所反应;比尔盖茨的婚姻晚节不保,华盛顿蓄黑奴等,这些成功的人在德行上确实有缺陷,但是有缺陷是生而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有道者”(尘埃)乃至圣人(星宿)”[5]也是一样。对应到自己身上,我们当然是要谨言慎行,尽量修行,减少弱点,这就是严以律己。而对于我们看待其他人,无论是看待“善人”还是“不善人”,却要尽量发现和学习他们的优点,而不是死盯着找他们的缺点来使得自己心理平衡,并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沉沦。可见,宽以待人,并能够发现和学习“善人”和“不善人”的优点,本身也是一种修行,而由此获得的提升,就是对修行者最大的福报。可惜在生活中,“不善人”在这方面最容易犯错误,使得他们自己困在了自己作为“不善人”的“刍狗”格局之内。所以,老子在结尾写到,做不到这个境界,则是“虽智大迷“(看似绝顶聪明其实是个大糊涂)。反之,要做到宽以待人且“三人行皆是我师”,是谓要妙”(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编辑: 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