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垃圾处理产业:节能减排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时间:2007-12-06 15:02

来源:中国固废网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伟

  2007年,在中国的历史上,“节能减排”无疑是贯穿各行业、各领域的主题词。12月3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和《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等节能减排三体系实施方案和办法被国务院同意并正式批转。这表明,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入真正落实阶段。在中国的环保领域,被形容为“全民运动”的节能减排行动的影响力或许已经超越了一次次掀起的环保风暴。在由中国固废网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固废高级论坛”上,节能减排也成为了固体废物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节能减排大趋势下垃圾处理产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近年我国垃圾产生量大幅度的增加,与1980年相比,2005年垃圾的产生量增加了5倍。目前我国每年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总量达到54亿吨,这些固体废物会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污染环境,大量的露天堆放的固体废物会对水体带来很大的影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伟指出,固体废物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污染之一,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另外,我国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比例不断增大,垃圾中60%以上是可降解的有机物,而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还是以混合收集和混合处理的模式为主,用传统的填埋、堆肥和焚烧去处理时会带来渗滤液、二恶英等一系列的污染问题。需要通过管理模式、处理处置技术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理系统的整体效率。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和有机胶体的物质,造成污泥含水率很高,同时随着含水率的增高污泥的体积也会迅速增加,污泥处理是一个典型的高能耗和高投入的过程。“固废处理的关键问题与核心的技术选择”,王伟教授强调,如何降低污泥本身的含水率是污泥处理过程中节能降耗的关键问题。

  威立雅环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进锋在发言中指出,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我国垃圾填埋处理与节能减排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土地资源紧张已经成为我国垃圾处理产业的主要的矛盾,但是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设计理念还比较落后,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提高单位投资的效益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对于分期建设的规划还缺乏很好的实施经验。另外,垃圾处理处置过程中雨污水分流的实施还缺乏经验,渗沥液产量大带来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处理成本提高;运行方面也比较粗放,缺乏精细的单元作业,很多填埋场做不到压实和及时覆盖;大部分填埋场缺乏填埋气体管理经验,收集率较低;当前还没有封场和后续管理的具体标准,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已终场的填埋场不能够合理地安全封场和持续维护。张进锋也强调:“现有技术的提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page]
 


威立雅环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进锋

  挑战背后的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处理技术在成为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瓶颈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在固废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固废本身的具体特性准确识别问题所在,并选择适宜的关键技术,这就为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例如,业内普遍关注的生态垃圾焚烧技术,这种技术认为焚烧不仅仅是垃圾处理的手段,而且能源的充分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循环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这种生态的垃圾焚烧技术,可进一步改善焚烧炉的燃烧状况,提高垃圾和烟气中有机物的燃烧效率,显著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量;同时提高能源回收效率,减小对锅炉的腐蚀;另外,通过机械生物处理作为预处理,还可以改善焚烧处理燃烧状况,提高热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节能方面,采用燃气联合循环的方式,用天燃气加热锅炉过热器,达到高温和高压状态,在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避免了过热器的快速腐蚀,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成本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应该在污染控制全成本分析基础上选择垃圾处理技术”,张进锋强调。从污染控制全成本角度分析,如果一项技术能够节约土地、减少长期的维护费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管眼下的成本看起来高,最终成本可能还会低,而如果只看到部分成本,没有充分分析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的全部成本,往往会在项目执行以后带来额外的成本,在全成本比较基础上才能真正反映一种技术或工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性。

  最后,张进锋指出,节能减排的思想应贯彻垃圾管理的全过程,而不单是处理过程。张进锋建议,研究和推行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成本核算机制和方法,建立技术发展公平的平台,建立在全成本核算基础上确定的环境技术标准体系,从重建设轻运营转变,重视污染治理的过程管理,同时发展生态的垃圾处理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固废网 王彩霞)

编辑:王彩霞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