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苏州市政府印发《2018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全文)

时间:2018-04-03 21:17

来源:苏州市政府

中国固废网获悉,日前苏州市政府发布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的通知

苏府办〔2018〕80号

各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18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3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18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遵照国家及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对照市委、市政府“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及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事项目工作任务,特制定2018年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的发展战略部署,主动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全面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逐步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不断提升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做出苏州特色,争创全国表率,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至2018年年底,市区全面实现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居民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60%;餐厨垃圾、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装修垃圾收运及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各市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行动方案的目标要求,落实工作举措,制定本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推动各项工作进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垃圾分类立法调研。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制定医院、部队和学校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对国内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立法的城市进行调研,提出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规划及法规初稿;梳理国家及省市现行有关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印编成册,并根据苏州的实际制定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二)加快大分流体系建设,增强分类垃圾终端处置能力。

1.加快易腐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吴江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及高新区所辖区内餐厨(厨余)垃圾处置厂建设,其中工业园区及高新区年内实现试运行、吴江区年内完成土建主体工程建设、相城区启动开工建设工作,各区同时配套建立完善的分类收运体系;各区继续完善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餐厨垃圾的就地或相对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收运体系,确保年内易腐垃圾全部实现就地或相对集中处置。

2.推进大件、园林绿化及装修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由市容市政局牵头加快推进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的建设;由市园林和绿化局牵头,建设1处市管绿地园林绿化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对市区园林绿化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各区在现有大件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和装修垃圾处理设施基础上,完善收运及处置体系,并根据相关垃圾的产生量,新增必要的处理设施,年内基本实现大件垃圾及园林绿化垃圾区域收集全覆盖。

(三)以实事项目为基础,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

2018年市区新增垃圾分类小区243个(其中吴江区35个、吴中区24个、相城区14个、姑苏区116个、苏州工业园区20个、苏州高新区34个),新增垃圾分类单位(含学校)1626个(其中吴江区420个、吴中区378个、相城区120个、姑苏区233个、苏州工业园区130个、苏州高新区345个),新增或更新公共区域垃圾分类投放设施1200个(每个区各200个)。所有新增的垃圾分类小区、单位及公共区域在设置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的同时,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分类收集、运输及处理设施设备,严格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根据国家及省垃圾分类要求,各区要推进以街道为单位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示范片区要实现“三个全覆盖”,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全覆盖。示范片区要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积极采用定时定点收集等模式继续探索厨余(湿)垃圾分类试点。至2018年年底,市区建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不少于12个(其中吴江区1个、吴中区4个、相城区1个、姑苏区2个、苏州工业园区2个、苏州高新区2个)。

(四)加强科技研究,推进互联网+垃圾分类工作进展。

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科技示范”,开展厨余垃圾挤压工艺的研究和中试项目建设运行,探索解决厨余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采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推进“互联网+垃圾分类”项目进展,由市市容市政局牵头完成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各区加大系统应用的推广,至2018年年底注册用户不少于12万人(各区推广至少2万人)。

(五)加强监督考核,做好已运行项目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

1.做好已拓展垃圾分类对象的日常考核工作。通过市、区两级抽查及采用第三方,对已拓展垃圾分类对象的设施配置、设施维护、分类投放、分类管理等情况进行考核,重点做好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分类收运管理工作,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

2.做好已建成就地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工作。各区对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和大件垃圾等各类就地处理项目要进行严格监控,包括收集运输、处置过程、资源化利用去向等方面,同时做好相关环保检测、数据统计等工作,确保各项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行。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