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E20研究院潘功:“这里,胜似花开”-垃圾分类新时尚,固废产业新格局

时间:2019-09-16 09:34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刘琪

image.png

中国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区位特征和资源特征,在探索适宜本地的最佳分类模式时不应照搬先进城市的经验,而应当结合本地特点和发展方向,找到有自己特色的分类模式,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水平最大化。譬如E20环境平台与太原市合作的垃圾分类项目,在分类模式的设计中,并未要求完全将厨余垃圾分出来,而是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生活习惯等因素,在分类初期仅对厨余垃圾中的“熟食部分”进行精细分类,保障实施情况,培养分类习惯。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认为应当先在部分小区进行试点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后续进行逐步推进,如2020年达到全市覆盖30%、2030年达全市覆盖50%。E20研究院潘功认为,循序渐进固然是需要遵循的原则,但作为普世规则,需要强制推行、系统支撑、监管保障、统一执行,对于有条件地区例如上海,只有全面推行,才可达到更好的统一性,才能建立完整性,才能形成规模化效应。当然,在短时间内大刀阔斧的改进一定会面临很多阻力,也需要很大的魄力。

垃圾分类作为一个强制规则,主要是对个人行为进行约束,也就会相应的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利。很多观点认为垃圾分类极大的带来了生活的不便利,是不是直接进行焚烧或者仅分出一小部分出来效率更高。E20研究院潘功认为,在过去,我国进行农业工业转型的时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但现在,在我国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初心也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以人民的利益为初心、建设生态文明。垃圾分类的建设是文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也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要标志。文明推进的核心不是效益的增加,不是效率的提升,不是个人生活的便利,当然也不意味着要盲目的牺牲效益、效率、便利;文明的推进将使社会更和谐有序,最终受益的仍然是人民。

北京大学对全国城市居住成年人工作日时间分配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城市居住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分配集中在工作以及睡眠上。从时间分配上来看,垃圾分类可能会占用一个家庭一天中的五分钟时间。有学者以全国人口基数计算,每个家庭每天支出的五分钟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成本支出,可是国人真的不愿意每天拿出几分钟时间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生活琐事吗?即使不做垃圾分类,这几分钟真的能用于工作转化成生产力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真的是道德绑架吗?做一件文明的事,不应斤斤计较。即便斤斤计较,垃圾分类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是需要综合考虑的,这个在后面会详细论述。

image.png

“无废城市”建设下的固废处理末端新机遇

垃圾分类除了民众需要努力,在政府、行业层面,大家也在努力推进垃圾分类。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共有654座垃圾填埋场,填埋量可达36万吨/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共有286座,处理量接近29.8万吨/天。到2018年,我国建成并投运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约有400座,在建166座,拟建201座,每个项目的投资约在1亿-30亿之间。

image.png

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层面,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也出现了大量拟建、拟运营的处理厂。同济大学戴晓虎院长在之前的演讲中也指出现在对于末端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参考阅读:戴晓虎:有机固废资源化,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对于末端企业来说,垃圾分类的推进能有效保证厨余厂以及餐厨厂的来料。正式稳定运营后,企业也可继续探索末端资源化的行业可持续发展。

E20研究院于6月份推出了《有机固废处理行业分析报告》(2019版),对“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有机固废新机遇进行了剖解。(参考阅读:“无废城市”建设下的有机固废新机遇:城市篇“无废城市”建设下的有机固废新机遇:农村篇)

image.png

E20研究院对2017年我国固废末端实际处置能力进行统计总结,并推算出2020年以及2025年固废末端处置能力分配。2017年,固废末端处置仍以填埋为主,约占全部固废处置的61%。进入2020年,根据十三五规划推断,末端处置能力中焚烧将超过填埋处置能力,焚烧和填埋处置能力的占比分别为54%和43%。预测到2025年,焚烧处置能力会进一步提高,达67%左右。虽然未来随着垃圾分类的进一步推进,部分分类出来的垃圾不会进入垃圾焚烧厂,但由于进入填埋场的垃圾大幅度的减少并进入焚烧处置途径,垃圾焚烧量依旧会有稳定的提升。总体而言,垃圾焚烧厂在近十年无需担心没有垃圾可烧的情况出现,当然,由于进场垃圾组分的改变,必要的技术改变还是需要的。

从2017年的固废末端处理能力来看,目前填埋仍是固废末端处理中不可缺少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广州市近期公布了2022年末端处理能力的分布规划,其中,广州生活垃圾日焚烧能力将达到3.3万吨,生物质处理能力达5000吨,填埋场战略储备达1500万立方米。以广州、上海、成都、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已经吹响了末端处置方式升级优化的号角,垃圾填埋的功能定位已经从单纯的末端处理转型为城市应急和战略储备。而需要明确的是,在固废末端处置的三元共生关系中,填埋场仍将长期存在,并且依旧是很重要的一环,将成为城市固废管理的最后防线,各地仍需要保有足量的填埋场资源。

image.png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