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国的地位、挑战和策略

时间:2021-10-15 09:37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阳平坚

其四,对关键碳中和技术的选择还缺乏系统、深度研究。对未来技术如何组合当前众说纷纭,但主要以行业和部门意见居多,一定程度代表各自利益发声,缺乏客观中立且权威的声音,这也让广大期待为碳中和贡献力量的社会资本不知道听谁的好。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关键技术组合,不仅牵涉到能否以较低代价实现碳中和,而且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能源和电力安全息息相关。以中美对比为例,美国对2050年实现碳中和给出了8条不同的可选技术组合路径,最优碳中和路径(保留部分化石能源)的投入折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09万亿/年,约占GDP的0.41%,最昂贵的碳中和路径(100%清洁能源)成本约为2.56万亿人民币/年,占比GDP约为0.95%。目前我国引用较多的碳中和路径的总投资是139万亿(136万亿),约合3.9万亿/年,占GDP比例高达2%。可以看出,即使对比美国最昂贵的碳中和路径,我国的成本也高出不少。

微信图片_20211015094448.jpg


我国发展不均衡,广大地区发展需求旺盛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诸多挑战。比如当前我国的考核体制决定了,国家对“双碳”行动的考核是短期考核,对地方官员的任期考核,但目标的实现又要求开展系统、长期、连续的努力。这好比企业经营中的短债长投,会产生周期错配的问题。又如,我国光伏、风力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布中心主要位于西藏、云南、内蒙、青海、新疆、甘肃等中西部地区,与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用能中心存在空间错配。另外,碳中和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未来如何对各地方政府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赛马机制/划定红线,打消地方担忧侥幸心理,破解观望、等靠要状态,让率先行动的地方不吃亏等),实现碳中和所需巨额的资金从哪里来(全靠国家投资不现实,如何引流社会资本持续投入需要稳定可预期的政策支持)等,许多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以上都是我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面对这样一场不能输的博弈,中国该怎么办?

实现碳中和,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多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寻优过程,放到全球视野则关系到14亿中国人是否还有机会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随着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一再加码目标,提出2030年碳排放比1990年下降55%,以及2050年甚至2045年实现碳中和,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伊始就重返《巴黎协定》,并誓言要再次主导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全球碳中和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形势将会异常严峻——要么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被指不愿承担大国责任,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四处碰壁,举步维艰;要么被迫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以减少能源消费的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可能再一次被迫中断。未来的发展之路极有可能是步步惊心,必须慎之又慎。

在这场大博弈中,中国必须坚守多重底线。一是要坚守国家自主决定发展(减排)目标和发展(减排)路径底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泛世界影响但同时又受到多方围堵的大国,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路径,必须自己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自主决定,绝不能屈从外在压力被人牵着鼻子走,也容不得外来横加干涉打乱我们自己的节奏。二是要坚守能源和电力安全底线。构建以非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要来源的电力系统,是顺利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但道阻且长,这个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原则,坚决保障能源和电力稳定供应。三是要坚守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底线。实现碳中和的过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必须为在这场变革中可能受到冲击的群体做好民生保障工作,避免拉闸限电,确保居民生活所需和社会稳定。

科技创新是能否打赢碳中和这场大仗的核心关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现碳中和目标,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没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就是一句空话。创新,不管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是制度体制的创新,一定要摆在各个地方政府落实“双碳”战略的首位。绿色能源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尤为关键,是能否成功迈向碳中和的决定性因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输配电和储能技术,以及碳捕集利用技术(CCUS)等,都是亟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电力、工业、交通、建筑是碳减排的四大关键部门,上述各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技术短板。必须充分调研摸底当前国内绿色低碳技术现状,密切追踪国际前沿领先技术发展动向,瞄准适合于我国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尽快形成国家碳中和战略的科技支撑能力。

我们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双碳”推进要拒绝“大跃进”,要有久久为功、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领导干部要有担当,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或考核达标而干一些饮鸩止渴的事情。要坚持做难但正确的事情,不要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比如关键技术在突破,发展质量在提升,即使短期内经济指标难看一点,阶段性考核目标完成差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要坚持科学和统筹原则推进“双碳”行动。所谓科学,就是要科学评价现状,科学制定目标,科学做出决策。尤其当前“双碳”大热背景下,许多地方病急乱投医,容易被一些不作调查、不搞研究的“砖家”误导,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贻误“双碳”战机。所谓统筹,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绝不是全国所有地方和所有行业都“一刀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巨大,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合理配置和优化用能权,在全国范围内让有限的排放配额发挥更大效益。

奥巴马曾经在澳大利亚说过,中国人绝不可以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因为那样需要好几个地球的资源,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从西方国家二元对立零和思维的角度来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如果14亿中国人要过上跟自己一样的生活,那么只能从自己这里分走一部分资源。不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共融共生共赢智慧。以中国当前的体量和实力,真正能够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只要坚定战略,坚守底线,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坚决不让他人打乱节奏,就一定能获得圆满结果。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我们要大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主动承担与自己能力和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责任,在国内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心更多转移到适应上来。从实现碳中和角度,要把阴谋当阳谋,以碳中和目标为抓手,倒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地位,坚持“先立后破”原则和自主决策、能源安全及保障民生三重底线,尽快实现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转向科技支撑。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