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呼和浩特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地表水劣Ⅴ类全面清零

时间:2021-11-17 14:12

来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十四五"时期,PM2.5和O3协同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空气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地表水劣Ⅴ类全面"清零",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三线一单"管控作用全面发挥,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首府天蓝地绿、水净河清成为新常态,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面落实争创"三个城市"、打造"四个区域中心"、推动融入"四大经济圈"、建设"五宜城市"、培育"六大产业集群"等新部署新要求,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3.png

第三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

1.完善生态安全格局

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等为重点,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保工程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一河(黄河)、两山(大青山、蛮汗山)、三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原区、风蚀沙化区)、多廊(大黑河、浑河等重要生态廊道)、多点(哈素海、哈拉沁水库、老牛湾等重要节点)"生态安全格局,突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提升大青山和敕勒川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筑牢全市生态安全屏障。

2.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精细化空间管控,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进一步推动违法违规侵占生态空间的退出和修复。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维持全市生态功能的底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及主要物种,提高全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3.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

推进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科学界定自然保护区范围,优化功能分区,加快完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勘界立标,制定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体规划。按照自治区制定的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分类处置,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分类有序解决自然保护地内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1.强化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

整合有关部门、单位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数据,构建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监管信息系统,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黄河流域、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全市林草种质资源库,推动国家草种质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创办"敕勒川草原国际生态产业论坛"。强化重要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展重要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成效评估。

2.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控,持续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预警和评估,建立并及时更新全市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加强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监督,开展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成效评估。加强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管,探索建立生物技术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检测、监测、预警和安全控制体系。

第三节 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推动土默川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草原保护修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大青山生态修复治理,完成林草生态建设40万亩,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80%,草原植被综合盖度稳定在50%。在黄河干流、大黑河与浑河支流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深化哈素海湿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哈拉沁水库生态保护,以水体污染治理、生态补水、破碎化湿地修复为重点,有序开展退牧还湿、退耕还湿、栖息地修复等水生态环境修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估。

2.强化典型区域水土流失防治

抓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大青山保护区内沟系综合治理,加强侵蚀沟道和坡耕地集中区域综合整治,有效保护林草植被治理成果,加大封育保护,促进自然修复。重点加强黄土丘陵沟壑区、多沙粗沙区、大青山沿线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强化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管理,全面预防水土流失,提升水土保持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弘扬"白二爷沙坝治沙精神",加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3.实施农牧交错区生态修复

对地下水超采严重、粮食单产较低的地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控制耗水型产业发展,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快饲草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武川饲用燕麦和紫花苜蓿等饲草料种植,通过粮改饲、种养结合措施,减轻天然草场生态压力,恢复农牧交错区生态屏障功能。

1234567...14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