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全文发布

时间:2022-04-20 10:19

来源:北京市政府

  健全市、区两级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属地管理。持续开展石油天然气管道占压隐患监测,确保新增隐患动态清零。

  3.健全热电气常态化联调联供体系

  建立权威、科学、高效的热电气联合调度指挥体系,打造具备监测预警、分析决策、调度指挥等多功能一体的全天候、全时段能源安全稳定运行信息化平台,提升城市能源协同保障能力。

  (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完善市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部与市电力事故应急指挥部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强化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灾害的综合指挥能力。完善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政府、生产运营企业等多级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及时修订完善电力、燃气、供热、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安全运行应急预案,优化应急队伍空间布局,推动应急队伍、装备、车辆资源整合与协同共享,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2.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华能燃煤机组应急备用运行方案,提升应急供热供电备用保障能力。完善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进一步提升电网安全裕度。构建首都电网“黑启动”恢复供电网络,强化多源点、多方向应急保障能力。推动全市重要电力用户按标准实施外电源改造、加装应急保安电源,提升用户自保自救能力。布局建设属地电力应急驻点,构建1小时应急驻点网络,提升应急响应处置水平。完善唐山LNG应急储备设施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全市年用量日均3天的应急储备能力。推动在城市西部地区规划建设首都供热战略储备基地,协同建设新能源利用和储能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供电供热韧性。

  (四)积极培育城市社会韧性

  1.提高社会动员和秩序保障能力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专业处置、社会参与”,织密基层应急动员、响应和服务网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赋予基层一线相应处置权限,遇有突发情况,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强化突发事件期间秩序管控,依法从严查处破坏应急处置工作、传播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加强排查调解处理,及时化解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纠纷。

  2.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做好群众避险自救宣传,强化应急演练和公众灾害情景体验,提升社会公众应急素养。

  七、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新能级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导向、应用导向,以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为基础,聚焦城市运行管理难点、痛点,建立全域覆盖、全时监测、动态预警的城市运行感知体系,推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应急管理等城市运行领域“一网统管”,构建“一网统揽全局、一网统领行业、一网统管全城”的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完善网格化城市运行管理新体系

  1.实施网格化管理平台升级改造

  按照管理单元统一规划城市运行管理网格,普查完善城市部件基础信息,融合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接诉即办、吹哨报到等内容,形成城市运行管理“一张网”,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全域覆盖。汇聚资源共享、发现问题、指挥协调、监督评价和应急联动的五位一体功能,完成管理流程再造,实现管理扁平化、流程标准化、信息公开化、监管规范化,构建网格化管理和协同治理新平台。

  2.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横向联结城市管理相关领域和行业,纵向贯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的常态化监督、指挥和协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以主动治理和协调联动为核心的基层综合网格工作模式,将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工作体系向社区、公众拓展延伸和下沉,服务基层和市民群众。

  3.推进“热线+网格”协同联动

  加快推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网格融合发展,打造“热线+网格”大循环。针对市民诉求集中高发问题,强化网格巡查责任落实,提升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构建“党委统筹、专班推动、行业指导、分级落实”工作体系,开展定期综合点评,强化专题调度,将接诉即办涉及城市管理领域诉求办理情况纳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考评,不断提高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推动城市管理领域重点任务、难点诉求有效解决。

  (二)建设全覆盖的城市运行感知体系

  1.加快城市感知前端建设

  加强城市管理领域各类感知前端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建立统一标准、统一台账、统筹实施的“一盘棋”推进机制。完善感知前端建设标准,补充部署相应感知、网络传输设备。完善城市运行感知数据采集与汇聚机制,开展各类感知前端普查、梳理、编码、上链工作,建立感知前端台账。在水电气热等城市运行领域优先安排感知前端建设补短板项目,实现感知前端监测数据与城市管理泛在感知接入平台联网及数据共享,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供数据赋能支撑。

  2.建立城市感知监测指标体系

  围绕城市管理、交通、生态环境、水务、规划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和气象等多个维度,构建城市运行感知监测指标体系,作为城市运行感知体系建设和日常运行监测管理基础。

  3.推进感知数据共享应用

  统筹规划和完善城市运行感知前端、感知网络建设,建立城市运行状况感知数据采集、汇聚、融合、管理、共享和共用管理机制。全面梳理全市城市运行感知体系现状,摸清家底,建立基础台账。整合感知资源,将神经元和传感器上图,分门别类制作GIS图层,形成“时空一张图”。制定管理标准和编码规则,共享感知数据,形成“感知一张网”。

  (三)构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模式

  以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为基础,以科技赋能城市运行管理为突破口,按照“市级大统筹、区级中枢纽、街镇小循环”总体思路,通过城市感知全域覆盖、体征脉搏实时监测、治理单元融合重塑、场景应用多跨开放等措施,实现地图、编码、网格、标准、流程、感知体系、接入门户、大数据平台、驾驶舱平台等基础底座“九统一”,构建“一网统揽全局、一网统领行业、一网统管全城”的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新模式。

  1.建成“一基一舱多平台”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体系

  依托市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汇聚和业务整合,构建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提供城市和社会综合数据与信息服务。整合、升级原有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搭建城市运行、环境卫生、市政市容、网格管理、城管执法综合业务应用平台,逐步拓展与水务、园林绿化、交通、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业务的衔接,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管理驾驶舱。

1...6789101112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