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薛涛2022固废战略论坛:乌卡时代——寻找确定性

时间:2023-03-13 09:25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王美玲 王妍

评论(

1678671104618925.png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冲破疫情的难关召开本次战略论坛,一同探索如何获得确定性。企业家永远是这个行业的孤勇者,他们不怕面对不确定性,他们必须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预判能力为企业掌舵。所以,面对乌卡时代,寻找确定性,是我们为企业家们举办战略论坛的坚定任务。而昨天的很多谈话充分体现了企业家坚韧的气质,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那么今天我的内容就将围绕以下四个标题展开:在确定性领域中存在着哪些不确定,如何找到更好的确定;在不确定性领域如何获得确定性,以及必须承担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其背后反映的商业逻辑是我们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

1678671176384965.png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对比:截至2021年,我国城镇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9万吨/日,已超前完成2025年80万吨/日的规划目标;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但落后于各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远没有达到60%的国家规划要求。我很怀疑,在2025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实现”建筑垃圾60%的指标,我说的是真正的实现,而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我一直在讲,我们做行业研究不要完全相信统计数据,而要对行业真实的数据有所认知,如此才能形成对战略的正确判断。

1678671197182458.png


回到两个领域的对比,建筑垃圾和垃圾焚烧理论上同属于公共服务的领域,但发展现状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在去年的固废战略论坛上(相关阅读→薛涛之固废年度盘点:以三yu跨越技术创新陷阱的九类方式),我提到过“在环保toG领域,技术并非唯一驱动力”,今天我们继续用这张三圈图来推演垃圾焚烧和建筑垃圾的发展逻辑。

1678671274546237.png


在公管上,垃圾焚烧相较于建筑垃圾具有更加强烈的公共服务的属性,产废端和消纳端基本都落在公共服务范畴内,和B端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在建筑垃圾领域,企业、个人等利益主体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产废端到消纳端都有很强的控制力,导致政府公共管理的压力不一定能够轻易落地。在商业上,垃圾焚烧的商业模式上相对简单明确,成熟的BOT特许经营模式受到金融机构普遍认可,融资逻辑相对简单,焚烧企业能够迅速实现市场规模扩张,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拿到上市通行证。建筑垃圾虽然也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但受制于各方利益主体,特许经营权的效力实际较弱。例如广环投,在掌握了前端砼站和后端消纳资格的前提下,依然难以控制建筑垃圾的物质流向;再如王瑟澜总在昨天的论坛上提到,真正高品质的拆除垃圾很难收到,最后进入处理厂的大多是混入了生活垃圾的装修垃圾,行业的现实情况可见一斑。(相关阅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海环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后再到技术层面,建筑垃圾领域同样有很多优秀的技术企业,但是在公管和商业未理顺的情况下,技术的驱动力明显减弱。

做环保市场分析是特别困难的,其他领域的商业分析往往仅涉及二元因素,就是技术和商业模式,比如汽车、家电、大消费等,而在环保领域,必须把公共管理的科学加进来,这就形成了环保领域特有的来自“公管、商业和技术”的难以预测的“三体”运动,而人性,就是那个导致其复杂也使得个别企业能够成功的万有引力。我们一直讲,E20是在推动市场经济,我们并不简单的相信政策文件强制性的“一元理论”,环保行业的复杂属性,及其在细分领域体现出的“堵症”,建筑垃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到现在还在摸索呢?市场的博弈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力量,何为市场?西方经济学当中市场博弈的就是人性,《国富论》中“人是自私的”这个基本出发点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系统的基石。如果不能掌握这个逻辑关系,不能理解“人性”、协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就很难准确分析市场的演进和趋势,尤其是不确定性较强的细分领域,人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对应收益的不确定性。

而这也是下面一系列分析的重要出发点。

首先明确一下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政府客户(to G)的环卫、垃圾焚烧及垃圾填埋领域在推进过程中整体是比较顺利的,相关企业基本上熟悉政府的游戏规则,也熟悉整个打法,中间的确定性很高;而当这些企业想要扩展到“无废城市”的大机会当中时,折戟沉沙的不在少数,因为此时已经出现了从政府客户(to G)到企业客户(to B)的转变,后者带来了区别前者的强烈的不确定性特征。也就是说,环保客户指向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双重属性。

1678671354639694.png


02确定中的不确定

在确定性突出的垃圾焚烧领域,我们其实正面临着由行业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是垃圾焚烧企业在垃圾焚烧主业上必然面对的压力。首先在前端,人口下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由此引发的垃圾量下降给焚烧运营带来隐忧,而在垃圾焚烧产能迅速上马的情况下,已有近2/3的省市出现产能过剩。其次在后端,国家可再生能源拖欠已经占据了焚烧企业应收账款大头,而地方政府在抗疫压力下也延缓支付,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只有具备强大现金流能力的央企才能抗住这样的冲击。垃圾焚烧企业正面临着两头的压力。

11月底5部门印发了鼓励县域垃圾焚烧的文件,这个文件就像前面所说的,一定能落地成为具体的商业模式吗?还是得回到前面“三体”的推演中去。县域垃圾能否走通,目前来看余热利用或许是更好的途径,而这则面临着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销路的问题。如果垃圾焚烧厂正好在工业园区旁边,有比较好的热用户,也许可以在100元/吨处理费下打通商业闭环。而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能够达标的小型垃圾焚烧装置大概成本在300元/吨左右,对于县域的财政支付能力来说,这样的成本肯定是不安全的,进而带来商业融资的不便利,再到整个业务的落地困难和技术成熟度的迟缓。

1234567...10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